378 迎接第二篇大满贯的文章(求订阅)(第 2/4 页)
徐正宏他们idtbr体系的暂时没有什么大的声音,只发了一篇jmca,主体结构还是idtbr,没有太多创新之处,不知道他们是在憋大招,还是哑火了。
而itic相关工作的文章数量明显变多了,一共有五篇。
大多数都是跟风用itic受体,然后找一个许秋他们没有用过的给体材料进行匹配,包括ppbdtbt等,分别得到7%-9%的效率,没有太大的新意,比如涉及结构改性,或者提出什么新的观点,都没有。
因此,文章质量相对am来说也就一般般,最好的一篇发到了一区afm上,另外还有三篇上了jmca、acsami和cm。
这些体系许秋之前也可以做,但是没有做,目的就是留给其他人喝汤的,破不了10%的体系,他现在已经看不上了。
在这四篇文章里,有三篇许秋之前就看到过一次,都是他审过的稿子,当然,具体的审稿任务被他以“锻炼审稿技能”的名义,分配给了学妹和莫文琳和邬胜男,他负责二次审核。
第五篇itic相关的文章被发在了am上,也是这批文献中唯一顶刊级别的文章,是龚远江课题组的工作。
他们把itic受体用在了全小分子有机光伏领域中,也就是给体、受体材料都是小分子,效率直接突破10%,达到10.23%,打破了全小分子体系的世界记录。
这便是一个课题组里开展多个研究方向的“好处”,一旦有热点可以蹭,直接拿组里现成的体系往里面套,如果有效果,就能发一篇好文章。
有点类似于交叉学科的成果,一项成果可以同步应用在多个领域之中。
其实,诸如cns主刊,它们喜欢接受的便是这种可以在多个领域产生影响的工作。
比如石墨烯这类本身性能、潜力非常高,而且能够用在各个领域的材料,连着登上cns主刊也不奇怪。
像有机光伏领域,开发出来的材料基本只能自己和自己玩,很难拓展到其他领域中,那么想要登顶cns顶刊的难度就非常高,必须要取得非常突破性的进展才有可能。
而且,话说回来,并不是上不了cns的工作就不重要。
比如cns几乎不会收纯理论的文章,那么很多做理论物理研究的,他们更看重的反而是物理领域里的顶刊——prl(physical review letters),这个期刊的影响因子只有8左右,但h因子高达200以上,也就是被引用次数超过200的文章数量超过200。
甚至不乏有研究者认为prl比《自然》还要强的,他们觉得cns上发的都是那种“噱头满满的实验进展”,没有纯理论研究实在。
总之,科研圈不同领域有不同的玩法,没有一套恒定的标准。
另外,有些著名的科学家在成名之后,也喜欢把自己做出的重要工作,就是那种可以发cns主刊的文章,发表在自己祖国创办的“垃圾”期刊上。
这也不是很奇怪,“科学无国界,但是科学家有祖国”嘛。
文献阅读完毕后,许秋总结出目前有机光伏领域文章的两大趋势:
其一,文章的绝对数量变多,之前可能一个发十几篇二区以上的文章,现在一个月可能发二十、三十多篇二区以上的文章,这表明这个领域的热度开始增加了。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