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6 出人意料的结果(求订阅)(第 2/3 页)
“学姐,你的三元共混体系,后继有人啦,开心嘛。”许秋转头揶揄道。
“哦,”陈婉清白了许秋一眼,说道:“我先回去了,记得把盖子盖回来。”
之后莫文琳溶液配制过程都很顺利,没再出现幺蛾子。
第二天,周四。
许秋带着莫文琳从头制备一批器件,包括几个pce10:itic等几个体系的重复性实验,以及昨天不小心配制出来的h22:itic;pcbm三元体系。
许秋感觉他教学起来非常轻松,莫文琳还是比较省心的,基本上是一点就通,对于相对比较困难的喷涂法,她首次操作成功率也能有有90%左右。
或许是莫文琳前面三天跟着陈婉清观摩学习的缘故,也可能是她本身的天赋就不错,毕竟硕士期间能把有机合成这种大项技能,提升到五阶10%的熟练度还是非常厉害的。
晚上,拿到了最终的测试结果,不过有些出人意料。
h22:itic;pcbm三元体系的器件效率直接达到了10.43%,超过了h22:itic以及h22:pcbm两个二元体系,后两者的数值分别为10.12%和6.77%。
虽然提升的幅度不大,但那也是提升。
有机光伏这个圈子一直不是很待见三元体系,不少大课题组都是致力于二元体系的开发,主要原因是很多被报道出来的三元体系不是真的比二元体系高。
最开始三元的概念被提出的时候,都是一些比较实在的人,报道的工作大概是这样的:
他们做了pce10:pcbm,ptb7:pcbm两个二元体系,效率分别为10%、8%,然后继续做pce10:ptb7:pcbm三元体系,比例从0.7:0.3:1、0.5:0.5:1、0.3:0.7:1不断变化,然后效率数值按照9.4%、9%、8.6%变化,最后表示,三元体系,效率会随着两种给体材料的含量变化而近乎线性变化。
后来,人们一看,你这做三元体系,都没有二元的高,那为什么要费心费力做三元呢?
于是,有些人就开始玩骚操作了,同样以pce10:pcbm标样举例,这个体系的效率普遍可以做到10%左右,然后有些课题组声称他们的pce10:pcbm标样体系的效率为8%,再往里面加了一种第三组分x,使得器件效率达到了,比方说8.66%,最后再以此为依据做一大堆表征,分析一通。
乍一看三元的比二元的性能好,但实际上,只是他们的二元体系没有优化到位罢了。
这在学术圈里都是心照不宣的事情,毕竟学生要毕业嘛,这样偶尔水上一两篇文章,一般也没人说什么,当然也发表不了什么好文章就是了。
就像学姐最初期的工作,其实就和这种操作有些沾边,因为那是她的第一篇文章,等后面文章够了,她就不搞三元体系了。
-->>(第 2/3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