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八章 两条路径(求订阅)(第 2/4 页)
“没有哎。”陈婉清摇了摇头。
“好吧。”许秋再次扶额? 果然? 学姐还真是一如既往的……
“不过,”陈婉清话锋一转:“展望部分我倒是想的差不多了,具体实验思路再说嘛,反正有一个寒假过渡呢? 也不急。”
“学姐心里有数就好? ”许秋没忘记正事,将话题拉回综述上面,开始分析:“两条路径各有优缺点,我来讲讲我的思路吧。
pdi衍生物,就是围绕初始的苝二酰亚胺分子进行优化? 这类材料的电子迁移率较高,与传统富勒烯材料相当。
而且有与之完美匹配的聚合物给体材料ptb7-th? 主要亟待解决的问题是pdi高结晶性对共混薄膜形貌的破坏。
优点是路径简单,盯着材料结晶性能即可? 而且其他研究者的前期工作比较多,目前效率的基础值比较高? 最高能做到8%。
同时? 缺点也很明显? 只有pdi一种分子结构,比较单一,光吸收范围较为固定,材料的性能上限可能比较低。”
“师兄,你慢点。”韩嘉莹突然插话道:“我记不过来。”
许秋点点头表示理解,这些对于学妹来说确实属于新知识,她不像他和学姐二人,他们最近可是恶补了一番非富勒烯相关的文献。
于是,他又重复讲了一遍,放慢语速,帮助学妹把要点记录下来,而后才继续分析道:
“a-d-a系列的小分子,是一类由a、d、a三个单元连接而成的小分子受体,两个a单元是一样的,d单元通常是也是轴对称的,因此分子通常为轴对称结构。
优点是分子结构较为灵活,可以通过调节d单元和a单元的结构,对其理化性质进行调控,比如光吸收范围、能级结构甚至共混薄膜形貌等等,材料的性能上限可能比较高。
缺点嘛,目前效率很低,只有6%左右,未来能不能做到更高,不清楚。
而且不知道效率低下的原因,相关说法很多,也不清楚哪种是正确的,有一种说法是因为材料的电子迁移率相对较低所致。
这个系列研究的人不多,主要是国内的几个组在做,魏老师的好友龚远江就是主力之一。”
“嗯,那学弟你的倾向呢?”陈婉清问道,许秋总体的很到位,和她的想法基本一致,得到这些结论也不算太难,把相关的那几十篇文献吃透即可。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