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买了(第 3/4 页)
想了半天,想明白一小部分,大部分没想起来,或者说自己还修炼不到家。
没办法呀,两辈子南方人,这是个堂、那个斋的,北方这边的很多款识,自己真没见过。
地域原因、圈子层次与范围,没法克服的先天劣势。
其实就算见过,也不能说了解,甚至记不住名号!
当然,这个“居仁堂制”款还是知道的,袁大头的御用款嘛,来龙去脉回想一下就记起来了。
15年底袁世凯称帝,改国号为“洪宪”。
83天的短命皇帝,还被全国老百姓骂成了猪头,但这个倒行逆施的“王朝”,却留下了一批民国瓷器史上品质最高的仿古瓷——洪宪瓷!
16年初时,袁大头委派庶务司长郭葆昌,前往赣省监烧洪宪御瓷。
为了这批瓷器,袁大头居然拨出了140万块大洋,折合白银大约一百万两!
据说这批瓷器最终成品四万件,但也有记载称只有六千件的。
其实无论是四万件还是六千件,分摊到每件瓷器上的成本,都非常高,近乎不计成本!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要知道根据清史档案的记载,乾隆时期,景德镇御窑每年要上交瓷器四到五万件,而清廷一年拨付的费用才三万两白银。
平摊一下,乾隆御窑瓷器,每件不到一两白银的造价。
而这洪宪瓷,明面上一件就是25两白银,差了至少30倍!
就算白银的实际购买力,在前后一百多年的时间里有差距;就算这督办洪宪瓷的官员没少中饱私囊,但这造价也够让人咋舌的。
洪宪瓷不计工本,结果就是烧造得极其精美,它就是民国时期货真价实的官窑瓷!
不过这洪宪瓷也被人叫做没年款的御窑,有人猜测袁大头用“居仁堂制”款,大概是不大好意思把“洪宪”两个字用上去。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