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6章兵部案余孽?(第 2/4 页)
浙江的商人,想要把生意做到淮安,所需要增加的成本并不多,完全是可以的。
再加上有沈棨这个宣府总督在朝中做背书,官方的人跟他们肯定十分配合。
不知为何,崇祯突然意识过来了,不不不,远远不止!
远远不止沈棨!
六月份宣府大整顿的时候,从宣府运到大同,消失的那批粮食,是卖到了漠南蒙古的,名单上第一个就是沈棨。
而宣府和大同在之前,则都是前兵部侍郎魏中云在管。
卖粮食这种事,并不是这两年特有的。
如果真的是屠氏,又牵扯到边疆大吏,粮食肯定还能卖出更高的价格来。
这里面必然还有兵部偷粮案的余孽!
没错了,李灏从五年前开始接触操办这事,五年前是崇祯元年,那时候魏中云刚上台,是被朱由检请回来的。
明末的边军一直缺粮,可是明末的粮食总量其实并不少。
明朝的肥料、工具、农业生态,都比唐宋要发达。
别说什么小冰河时期,宋应星的《天工开物》里是记载了明末的量产的,北方每亩都能产3石(360斤)每年。
按照大明朝8亿亩的体量,全国老百姓都够吃。
收税收上来,税粮却越收越少,边军吃的也越来越少。
粮食特么的到底都去哪里了?
难道还在中间消失了?
这就清楚了!
崇祯盯着这份供书出神,李灏也不可能知道所有的内幕,他不过是淮安这里,偷偷收集税粮的一个节点。
税粮偷偷运出来,交给屠氏之后,屠氏具体卖给了谁?
中间如何操作的?
其实也没有充分的证据就能证明屠氏在操作这些粮食的时候,与兵部余孽有关。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