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2章这点猫腻朕还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第 2/4 页)
而且现在看见那些若无其事在田里秋收的农民,崇祯大致也推断出,淮安一切并无大碍。
毕竟南京案后,朝廷在南京成立新的军政院,将北京新军的那一套复制过来,对南直隶进行了军政改制。
其中包括淮安的守备。
废除了之前淮安所有卫所,从北京京卫军军营调人过来,组建新军,扼守大运河的咽喉一带。
叛军大多是乌合之众,翻不起大浪。
几个月之内冒个头,差不多也就可以领盒饭去见阎王了。
既然无事,崇祯也就放心大胆往清江督造船厂奔去。
下午的时候,他亲自到了清江督造船厂。
大明朝的清江督造船厂是赫赫有名的。
据明代《漕船志》记载,弘治三年至嘉靖二十三年,清江督造船厂每年实造船只数量大体稳定,年均519艘。
每一艘的造价大概是在100两左右。
船只以内河浅船为主,船宽,载粮才能多。
据史料估算,清江督造船厂一年的产值大概在8万两(约5200万元)。
这个数字可以说少得有些可怜。
要知道,早在嘉靖年间,东南的扬州、苏州就有不少大富商,他们经营盐铁,身价动则四五十万两。
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来,清江督造船厂创造的价值是非常低的,它的作用也没有被充分发挥出来。
价值创造虽低,可这地方的规模是真不小。
沿着淮河而建,八十余厂,延绵23里。
规模足够大了吧!
典型的国营商社僵化、老旧的那一套毛病。
一路下来,崇祯看到清江上,商船如梭,延绵到远处。
这些商船都是河船,吃水浅,他们沿河而上,将南直隶的货物运输到北京通州,在那里卸货后,进入京师。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