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二章 留置针(第 3/3 页)
还是挺给我面子,都没有做声。
我清了清嗓子道:“就说刚刚那位小患者吧,很可能他的第一次留置针可以留三天以上,而第二次只能留一天,抛开滴速减慢、药物外渗、穿刺部位,这些原因,由于是同一个患者,输注的液体、药物基本一致,留置针穿刺部位也相同。要说不同之处,我个人总结了两点,第一点,留置针的生产厂家不同,第一次留置的是某知名品牌的安全型留置针,第二次穿刺的是另一家品牌的留置针。也就是留置针的材质和生产工艺是不一样的,第二点,进行留置针穿刺的护士不是同一个人,可能存在着操作水平上的差异,当然我不是质疑各位的穿刺水平,能进入我们医院的都是一等一的穿刺高手,临床上,留置针常常因出现并发症而拔管,如套管堵塞、皮下血肿、液体渗漏及局部静脉炎等,这些并发症的发生与留置针留置时间呈正相关,那么留置针留置时间的标准是不是3天呢?为何同一个患者,一次使用了7天?一次只用了1天?留置针拔出的标准该参考什么标准?护士长知道吗?”
我故意刁难这个护士长,刚刚对那位叫李钦的护士很不友好,出了问题就知道甩锅,怎么不说自己的问题?既然身为护士长,就要以身作则,出事的时候护士长在那里?在干什么?工资比谁都拿得高,事情比谁都做得少?还喜欢甩锅。
“这个……这个?还是麻烦小帅哥你讲解一下。”钱微明显答不上来。
我皱眉道:“给你们所有人一周的时间,下周一操作考试,考过了的人工资这个月加三百块,考不过的人淘汰,这都是最基本的操作,我希望下周二我还能在见到各位,大家拿出笔记本记一下,根据我国卫计委发布的《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中明确规定:外周静脉留置针应72-96小时更换一次,记住这个时间,周一必考。该条文还有如下说明:在充分评估穿刺部位及血管无并发症的前提下,原则上外周静脉留置针在使用72至96小时应进行更换,输注的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如注射造影剂后、术中使用麻醉药物后宜进行更换,出现静脉炎等并发症时应立即拔管,更换新的部位重新置管,按照ins《输液治疗实践标准》,血管通路装置的拔除不能仅仅依据留置时间,因为目前并未确定最佳留置时间,该标准中还提到:短导管若不再属于护理计划的一部分或已有24小时或更长时间未用过,应拔除外周静脉短导管。选择外周短导管的标准,要结合预期的输液治疗时间,例如少于6天,考虑输液特性(如刺激、发包、渗透压),当然,ins标准还有更具体的实施细则,这里我们就不一一列举了,下来后,护理部对留置针留置时间及拔除标准有何看法?欢迎来办公室找我交换意见,有独特见解并用于临床上的员工加升一级。
临床上影响留置针留置时间的因素有很多,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
1、穿刺部位:穿刺时所选择的静脉应该具备以下条件。即粗直、具有丰富血流、良好的弹性、不存在静脉瓣,并避开环节和静脉瓣处。选择前臂肘正中静脉及贵要静脉等大静脉是使用留置针的理想血管,对于可下床的患者不宜选用下肢静脉。
2、留置针的选择:选用相对较细、较短的留置针,套管材质柔韧度好,刺激性小,可随意弯曲弹性好,这样可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相对延长留置时间。
3、操作因素:操作时软管进入静脉以2.5-3厘米为宜,过浅时可引起液体自穿点缓慢溢出,缩短留置时间。操作时动作忌动作粗暴,最重要的一点,严禁情绪化工作,一经发现严肃处理,什么失恋了或者受委屈了,把情绪发泄在患者身上的,这叫什么?两个字犯罪,希望大家谨记,忌动作粗暴以减少对血管内壁的损伤,避免导致堵管;消毒液不宜过多,且需待干燥后再穿刺,避免消毒液产生化学刺激而导致的静脉炎,这里所指的消毒液就是75%酒精。
4、无菌操作:感染是影响留置时间的原因之一,要树立无菌观念,操作者注意手部卫生,防止交叉感染,检查留置针包装及有效期,严格无菌操作,并争取一次穿刺成功。
5、患者因素:当患者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时或者高度凝聚状态时,我再解释详细一点儿,当患者盯着你和你的针时,易造成局部血栓形成;患者依从性较差时,护理措施很难到位,往往因人为因素而造成血管堵塞,甚至感染,从而缩短了留置时间。
6、药物因素:像平常用的甘露醇、脂肪乳、氨基酸、能量合剂及缩血管药物等对血管刺激大,容易造成局部静脉炎。
7、封管方式:封管方法得当,可延长留置时间,研究证明,预冲式导管冲洗器的使用可降低套管堵塞、静脉炎的发生。
8、活塞夹闭部位:静脉留置针活塞夹闭延长管远端可使回血率增加,相应堵管率增加,从而缩短留置针使用时间,因此临床上应避免夹闭延长管远端。
最后一点,在使用留置针输注的过程中,可以持续湿热敷穿刺侧肢体,改善血液循环,减少静脉炎等并发症的发生。做好健康教育工作可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从而提高患者的自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