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七 发炮(第 3/4 页)
鸳鸯阵,小三材,大三材阵大抵如此,对地理条件考虑之后采用何阵,包括以游骑为两翼的阵法,主要原因就是在水网密布的南方区域,军阵过密则转动应敌困难,军阵过疏容易为敌所乘机而入。
不密不疏,方便调动反应,彼此支援,待出现骑兵为两翼游骑时,这个大阵就基本上定型。
自嘉靖之后,不密不疏的阵法为明军战阵主流,主守用四方门阵,也就是方阵。主攻是三叠阵,也就是类似大三材阵的摆开,一队接一队,一浪接一浪的攻击,就是所谓三叠阵的核心秘决。
至于四川白杆兵的锐阵,就是分为一个接一个的小三角形的阵列,军官披重甲居前,一队接一队的奋勇向前,不破敌阵誓不收兵,这种犀利的攻击阵列,闵元启也是极有兴趣,并且在与海盗土匪的接战中用过。
只是对眼前的万余客兵,闵元启并未有用锐阵的打算。
还是等铠甲配给完成之后再用此阵,使将士损失减到最低。
在双方彼此只有三百步不到距离时,旗军们的纵队已经完全演化为横阵,摆成了三十五个完整的大三才阵。
各阵又彼此相连,摆开为三叠,这种用大三材阵为核心的阵列,也可以称为三叠阵法。
如果在中间配合战车为战锋队核心,辅助以小型火炮来进行攻击,如果武器精良,士兵训练有素,可以说是这个时代最为优秀的军阵之一,和西班牙方阵相比,更加灵活,火力输出配给也更加合理。
或许在客兵将领心里,眼前旗军虽然三千多人,但摆开的阵列大小完备,层次分明,配置合理,一个个局百总形成的合队给人一种无比坚韧牢固之感,如果是战锋队的火铳配置到位,其锋锐犀利之处,便是肉眼可见。
唯一缺憾,便是如此。
军队列阵,其实也是根据时代的进步而不停改变。
汉军的各种阵法,包括李靖的步骑配给都是根据当时的兵力,装备,以及地形,还有敌人的情形来部署,比如李靖阵法,一万四千人,骑兵四千,每队八十骑,布小阵五十。步队则是每队五十,布小阵二百。
步骑夹杂,阵列极疏,是在草原和塞外地形适用。
眼前的云梯关,摆阵三千多人的横阵就足以够用,已经没有给对手留下多少腾挪空间。
在双方越来越近之时,闵元启也是看了看千户所城的城头,还有右侧的几处箭楼。
距离越推越近之时,城头和几个箭楼之上,终于也是有了动静。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