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七章 苦命傒囊何处去(第 2/3 页)
“莫急,来来来,待我慢慢同你说明。”
两人坐回桌前,执宾才告诉柳五爷,原来方才他们见到的那个孩子,并非凡人,或者说根本就不是人。而是精怪,何为精怪?这个玩意儿咱们在之前曾经多次深入介绍过,这边就不再赘述了,这种精怪名为傒囊。
此物在古书中偶有记载,比较有名的一篇便是出自《搜神记》,说是吴郡人诸葛恪担任丹阳太守的时候,曾经出猎。在两座山之间,发现有一个小孩,伸手想要牵人。诸葛恪就牵住他,并把它带离原来的地方。而当那小孩离开了原来的地方,就化为尘土了。他的部下非常惊奇,以为诸葛恪是神人。
诸葛恪便给他解释,说是此事记载在白泽图内,曰:两山之间,其精如小儿,见人,则伸手欲引人,名曰“傒囊”,引去故地,则死。并不是我神奇,而是你们没听过这个故事罢了。
执宾将这个故事说明,柳五爷自然也就明白了。执宾又道:“这故事我也是听长辈说的,《白泽图》我自然是无缘得见,但《搜神记》我却还能找到,的确是有这么一个故事。后来我便同长辈们打听这傒囊的来历,要说起来,也是颇多辛酸啊。”
“哦?这里头还有缘由?”
执宾点点头,“柳老弟,你是打棺材的,自然知道,髫龄之子夭亡无棺。”
“这自然晓得,稚子夭折,是向来不用棺木下葬的。”
“是啊,以其年纪尚小,用棺入祖坟恐对生人不利。所以夭折之子都是另寻一处坟地,讲究的还有可能瓮葬,不讲究的拿个草席卷上就给埋了。空有坟头却连块碑都没有,坟头树上系着一条白布,以其为亡灵引路,且再也不事祭拜。”
“这些我倒听说过,那瓮葬在南方颇为盛行,不止小孩,有些大人葬后许多年,后人还要开棺捡骨,盛于瓮中二次下葬,称为捡金。”
“是了,这是复葬形式之一,年代非常久远,可追至先秦百越时代。但你可知道,夭亡之人是不捡金的。而这种瓮葬有个特别之处,寻常瓮葬,瓮盛骨殖,再用一个瓦盆当做棺盖倒扣在瓮口,顶上拿碎瓦片压两张黄表纸。而夭亡之人的棺盖,也就是那个瓦盆,上面其实是有一个小孔的。”
“哦?”
“这小孔或是用工具钻出,或是随意凿出,但必定有这么一个小孔。然后再以碎瓦压黄表纸,单从外边看是分不出来的,一般人也不可能去触碰人家压在瓮顶上的黄表纸。”
“这,倒是个什么讲究?”
“说法很多,瓮葬的说法多是模拟母胎,将人的骨殖以婴儿之姿放入瓮中,希望他能顺利投生。而夭亡或是横死之人,要么灵魂尚未强健,要么就是受到重创,古人认为这种灵魂是无力穿透瓮棺升天投胎的。为了帮助他们,就要在棺盖瓦盆上凿一个孔,便于它出棺升天。”
“原来如此,古人的想法虽然荒诞,却又非常讲理呢。”
“其实总归是寄托了生者的哀思,恐故人死后无家,才买棺置阴宅。又苦其无银财可用,这便点蜡烧纸。说来说去,亡者究竟享用到了没有,无人可知。但生者总归是心里好受一些,你我皆是生人。不去同情这些伤心之人,难道还真要为亡者打点么?怕也是有心无力呢。”
-->>(第 2/3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