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轻取秭归(第 2/3 页)
由于几路人马攻城时都打着姜维的旗号,全琮生怕自己被姜维捉住,根本不敢做出抵抗,蜀兵未至就早早地领着3000人马望风而逃,并顺着夷水一路逃至长阳城,然后逆江而上,绕了个大圈后回到秭归城中。
朱然得知建平郡西南各县已被姜维挨个洗劫,似乎想到了什么。他注意到今日蜀兵没来骂阵,急忙登上城头查看,借着淡淡的月光,这才发现秭归城外的蜀兵营寨已经人去一空,心头顿时懊恼不已。
前几日探马报告,说蜀兵正在转移巴东城的粮草,并且郡南各县都有蜀兵活动,朱然一直以为那是姜维的诱敌之计;现在看来,应该是姜维知道攻城不下,想要退兵又担心自己追赶,于是就袭扰各县以示强,借机暗中退去。
朱然详细询问了全琮与姜维对阵时的详情,再结合各路探马的报告,朱然仔细分析了蜀军各路人马的运行轨迹,终于得出结论:姜维手上最多只有2万人!
自己的2.9万人被对方几千人吓得龟缩城内,若是传出去定会贻笑大方。蜀兵骂阵时朱然可以一笑置之,但他确实受不了这种羞辱。
全琮得知真相后也羞愧不已:吴皇交给自己3万精兵,不仅没攻下永安,损兵2.7万不说,还连丢巴东和巫县,若不能拿下永安,恐怕只能提着脑袋回建业了。
探马来报,说姜维的1.9万人已经撤回永安,朱然和全琮决定直奔永安,命令丁奉率3000人马先行,太史享、孙桓、周舫各率5000人马垫后,分别间隔1个时辰起行;确认没有蜀兵埋伏之后,朱然和全琮再率秭归城中剩余的1.5万人缓缓往永安进发。
这样的行军方式类似于变相的“一字长蛇阵”,各部可相互掩护,如此行军可谓万无一失,就算中了埋伏也不会损失太大。
现在的蜀汉效仿北方的曹魏实行过“屯田”制度,主要以民屯为主,不过效果不佳;孟光多次在朝上提出“军屯”,皆遭到朝中众臣以及丞相诸葛亮的反对,所以他很少上朝,偶尔上朝也是一语不发。
刘闪询问后得知,曹魏的“民屯”,是以50人为1 屯,屯置司马,其上置典农都尉、典农校尉、典农中郎将,不隶郡县。收成与国家分成:使用官牛者,官6民 4;使用私牛者,官民对分,屯田农民不得随便离开自己的屯田。
“军屯”则是以士兵屯田,60人为1营,一边戍守,一边屯田。曹魏的屯田对安置流民,开垦荒地,恢复农业生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曹操统一北方创造了有利的物质条件。
曹睿继位后,魏国减少了军屯的规模,对民屯的剥削量日益加重,分配比例竟达官8民2的程度,引起了参与屯田的百姓逃亡和反抗。
另一方面,不论是魏国还是蜀国,屯田的农民都被束缚在土地上,身份不自由,并且屯田的土地又经常被门阀豪族所侵占。近来连年征战,参与军的士兵则更加艰苦,于是军屯和民屯都很少再有。
现在的蜀国人口数较少,粮食产量又不高,赋税已经达到官7民3的程度,所以老百姓种粮的积极性都不高,他们只是基本保证一家人的口粮即可,这就是成都城外众多土地荒芜的原因。
如果加上一些老弱残兵,蜀国的现有兵士已近20万,而真正能打仗的也就10万左右。由于连年征战,现在实行“军屯”根本不实际。
蜀中一共才105万的人口,其中军队就占了20万,只有收取高额赋税才能保证军中的粮饷供应,然而这样又限制了国内的粮食产量,就算有更多的人口也不能扩充军队,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第 2/3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