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要适应新的规矩(第 3/4 页)
“刘郎,你这话说的就不对了,莫非不能带人来这家酒肆吃酒?”李全又看了刘錡几眼,确定他确实不在意自己这样叫他,笑着说道。
“不是不能,但这家酒肆毕竟档次低了些。”
“高书记可不像你一样庸俗,这家酒肆虽店面小些,但极有特色,高书记一听就要过来瞧瞧。”李全又道。
“确实是我自己愿意来的。”高适笑道:“碎叶镇的风情与龟兹又不相同,胡人更多。我听闻这家酒肆有火不思与埙合奏,觉得新奇,毕竟连京师都尚未有人用这两种乐器合奏,就赶来听听。
说着,他看向正在弹奏火不思的巴特,又瞅了瞅酒肆内外正笑着拍手的观众,又道:“现在听来,火不思弹奏的确实不错,只是怎无人用埙与他合奏?”
“每日午时才有人合奏,现下并无。”刘錡解释一句,又对李全道:“你怎不将事情与高书记解释清楚就把人带来了?”
“我适才明明已经向高书记解释过了。”李全忙道。
“李佐史确实解释过了,是我适才急于走来,没用心听。”高适也道。
“原来如此,是我误会了。我敬二位一杯!”说着,刘錡端起酒杯饮了一口。
“干杯!”高适与李全也忙举起酒杯。
他们边吃边聊了起来。高适中午吃的酒不少,这时又饮了好几杯,有些醉了,说起自己在中原的经历。他一说,刘錡才知晓高适从开元十九年、二十八岁起就钻营官场,也几次参加科举考试,但一直到三年前天宝八年、四十六岁的时候才考中,还不是进士科,授官也仅仅为县尉。
今年春高适辞了县尉之职,又来长安,终于成功被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召入幕中。正巧朝廷要派人出使大食,哥舒翰举荐了他,他就作为使者来了安西。
诉说自己生平的时候高适还时而落泪,为自己蹉跎大半生而悲伤。刘錡忙劝道:“李太白有诗云:‘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高书记大才,将来必有重用的一日。”李全也出言劝解。
“借二位吉言,若将来能有出头之日,必定报答二位。”高适又哆哆嗦嗦的站起来要对他们行礼,但礼还没行完就差点跌倒,刘錡忙扶住他。
高适吵嚷着又喝了几杯,彻底醉了,趴在桌子上呼呼大睡起来。刘錡左右看了看,对李全道:“今天就到这里吧,明日我再找你吃酒。我送高书记回去。”
“不在这里把晚饭也吃了?”李全笑道。
“在这儿吃就控制不住想吃酒,我今日吃的不少,不能再吃酒了。”刘錡道。
“也对,不能多吃,吃醉了可不好。”李全说着,又看了一眼高适,确定他已经烂醉如泥,忽然正色对刘錡道:“刘郎,我有件事,要劝谏你。”
“怎用上了劝谏一词?”刘錡笑道。
“我可不是在与你开玩笑。”李全道:“这事对你十分要紧,你可不要不当回事。”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