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0章 鉴定角度(第 2/4 页)
得到这幅画,运气的成分,的确是有,否则,张易去找王昶的时候,那陈润发也不会刚好就去找王昶卖画。
对于这幅画。
张易的关注的点,与陈叔和唐大元都不同,他关注的,是这幅画的内容。
入眼一瞬。
是非常熟悉的感觉。
因为,整个画幅从构图,到具体的景物和人物,以及边角部位的题字,都与外边的那幅仿作基本上是一样的。
果然。
正如张易的猜测。
如此藏珍的画中画,因为在古代,工程量非常复杂,所以,内部所藏的画,果然也不是一般的画作。
是唐伯虎的又一幅大作《秋山访友图》,倒是合理。
而这幅画,也是《明书画记》之中,有着明确记载的一幅画。
张易大概记得,《明书画记》之中记载,《秋山访友图》于明末战乱时期,流落民间。《明书画记》清代注解本之中,也有过记载,此画曾入宫廷,后因赏赐再流出宫外,后流落民间,最后,又由北城桐庐堂,以藏珍之法,藏于未知之处。自此,此唐伯虎《秋山访友图》真迹,消逝于世人视野之内。
既然出自桐庐堂。
那么,《秋山访友图》以画中画的方式,再次出现在世人眼前,确实是正确的方式。
张易伸手,轻抚画面。
此宣纸,如同温润的皮肤一般,确为上品。
这本就是真迹的一大特征,既然是佳作,绝对不会随随便便用一张劣质的宣纸。若真的是随随便便之作,即便出自唐伯虎之手,是真迹,但也只是传世普品真迹而已。
艺术性,以及相对应的价值,也会大打折扣。
当然。
桐庐堂藏珍,所藏的应该不是普品。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