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番外:满天星斗(第 3/4 页)

    首先介绍一下,古中华大地,新石器时代的几大文化圈。

    燕辽区、海岱区、中原区、甘青区、巴蜀区、两湖区、江浙区。

    当然还有两广和更北边的地方也有很多新石器时代文化,但兼容较少,姑且不谈。

    燕辽地区,比较著名的就是小南山、兴隆洼、红山文化。

    小南山距今9000年,先后出土了大量的玉器:匕形玉佩、觿形玉佩、玉管、玉珠、柱状玉玦、玉璧、玉环、玉锛和玉斧等,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最早的系统性用玉遗址。

    兴隆洼距今8200年~7200年,玉器有柱状玉玦、玉斧、玉锛和匕形玉佩,有距今八千年,我国最早的磨光真玉器。发掘一对大型玉玦,制作精美,直径约6厘米,是迄今发现兴隆洼文化珏饰中最宏大的杰作,被称为“玉玦王”。

    最后就是著名的红山文化。

    当然辽河流域还有很多,并不是只有红山文化,只是学界通常把红山当做辽河流域的文化代表。

    大概距今6000年~5000年,以极度精美的玉器著称于世。分布极广,称霸燕山以北,已经发现有近千处遗址。

    器型以动物形象为主,玉龙、玉凤、玉猪、玉龟、玉鸟、玉蝉、玉鱼、玉人等,其中c形碧玉雕龙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保存最好的龙形象,被称为“中华第一龙”。

    其实还有更早的龙,但是用石头堆砌的,也在辽河流域。

    红山的牛梁河遗址有规模宏大的坛、庙、冢遗址群,五冢一祭坛,形成了完整的祭祀体系。

    有个冢长130米,南北宽45米,共占地5850平方米。其中一号墓规格最高,四周砌筑石墙,内部四面砌有石阶,证明当时等级观念已经形成。

    还发现了占地面积7*18米的女神庙,出土的陶制女神像,有人称之为最早的女娲。

    是不是女娲不知道,但高等级的祭坛,大量精美玉器以及女神庙的出现,说明红山文化是母系社会,且有女神崇拜。

    再加上数量众多的精美玉器,红山文化的生产力和文化水平,已经同时期极度发达了。

    ……

    海岱地区,也就是指山·东,以及苏北和徽北。

    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海岱龙山文化一脉相承,没有中断过。

    这里只说最出名的大汶口文化,距今6200~4600年。

    它以蛋壳黑陶著名,非常精美,薄如蛋壳,轻盈清脆。

    怎么做的,用料啥的,都大概知道,但现代陶艺技术无法复刻。

    该文化还出现了早期文字“丁公陶文”,是从右到左,从上到下的行文,但无法破译。

    良渚也用黑陶,但却没有蛋壳黑陶精美。整个良渚只挖掘了极少量的蛋壳黑陶,是从大汶口文化进口的……

    ……

    中原地区、甘青地区可以放到一块说。因为都是仰韶文化的一部分。

    受仰韶文化影响的遗址非常多,陕·西,河·南,山·西,甘·肃,青·海,湖·北,河·北和nmg南部地区,都有……

    学界因此把距今7000年~5000年这个时间段称之为仰韶时代。

    它有三大典型文化,和四大非典型文化。

    三大典型,分别代表了仰韶文化的早中晚三期,地区也不同,大约算是三代‘王朝’。

    陕·西,半坡文化在距今6900年至5800年之间。

    河·南,庙底沟文化在距今5900年至5600年之间。这个类型分布范围最广泛,分布在东至泰岱,西至湟水,北至河套,南至淮汉,对周边地区文化的影响非常大,尤其是它富有特点的彩陶的传播,更是掀起了中国史前非常壮阔的一次艺术大潮。庙底沟文化彩陶向四方播散,对文化差异明显的南方两湖地区影响也非常强烈。这种影响一直越过长江,最远到达洞庭湖以南地区。它更是北出塞外,影响到达了河套至辽海地区。被称为‘庙底沟化’。

    山·西,西王村文化在距今5600年至4900年之间。

    非典型仰韶文化的四大类型,后岗一期终结于5500年前,大河村文化终结于4900年前。而距今4700年,大司空文化和下王岗文化也都消失,至此仰韶文化才彻底消亡,前后有两千多年。

    这两千年,又被叫做‘仰韶温暖期’,当时大家生存压力都不大,所以没有催生出更复杂的社会结构。

    甘青地区,还有个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向西发展的一支,已经独立脱胎,成为一个全新的文化,距今5700年,它发掘出了我国最早的青铜刀。

    后来的夏商周,仰韶文化要素确实少,但那是因为仰韶文化主要体现在彩陶上,而随着生产力革新,当然也就不会继承下来。

    不过其文化内核,信仰方面,还是继承了。

    比如北斗崇拜,天象崇拜。双槐树遗址,即所谓的‘河洛古国’,固然不算什么古国,但北斗崇拜无疑是华夏的神话核心。

    这么说可能不知道北斗信仰有多重要,这是上帝信仰的核心,北斗环绕北极星旋转,斗柄始终指向帝星,北斗是天帝的坐骑,比龙更高贵。

    在天象上,北极星是上帝之眼,勾陈是上帝的角,苍龙星宿是踩在脚下的,北斗七星则在勾陈与苍龙宿之间。

    上古先民想象上帝骑着北斗,环绕巡天,中间那个北极星眼睛始终盯着大地,监察天下。

    河洛古国发掘出的祭坛,埋着北斗九星,就是七星加上左辅右弼。这就是在祭祀上帝。

    商周青铜器,上面大量的‘四个小蝌蚪环绕一点’的勾玉璇玑符号,就是‘北斗’。

    而这种符号,在黄河中上游的仰韶彩陶到处都是,下游的大汶口文化也有,并且还有‘玉璇玑’,是最典型的北斗符号,商周青铜器完全继承了。

    良渚中心论的人,总是说商周青铜器上有饕餮纹,就是良渚传人。可他们从来不会说,商周青铜器上还继承了大量其他文化的要素。

    还有些普通人不学无术,说仰韶彩陶上还画着猪,崇拜猪肯定不是华夏。

    这大错特错,这不是崇拜猪,这是天象符号……

    《大戴礼记》:“四主时,时主豕,故豕四月而生。”

    《说文》:“豚祠司命。”

    《风俗演义》也说,祭司命,要‘皆祠以猪’。

    西汉的《春秋说题辞》:“斗星,时散精为彘,四月生,应天理。”

    这依旧是北斗信仰……最早的北斗神就是猪头……

    红山文化也有这个特点,他们不光有c型龙,还有玉猪龙,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学者们要说那有个猪头的,也是龙。

    但事实就是,那个玉器表达的,就是北斗星象与苍龙星象的结合。

    河洛古国的北斗九星旁,还祭祀埋了一头猪和一只鹿,这不是穷,这是祭法。

    我个人,甚至怀疑这是‘涿鹿’名字的来源……

    而为何古人要用猪代表北斗?《小雅·渐渐之石》:“有豕白蹢,烝涉波矣。月离于毕,俾滂沱矣。”

    意思就是说,每当月亮经过毕宿的时候,天上就快要下雨,而猪的白蹄就要在地上刨出痕迹。

    由此古人认为猪是‘知天时’的。

    同样的道理,也是东部沿海鸟文化诞生的原因,候鸟每年定期往返,也被认为是知天时,‘上帝告诉他们该去北方了,该南方了’。

    这种根据天时运转的习性,让古人认为鸟是上帝的使者,可以与上天沟通。

    同样的道理,还有洄游的鱼群……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最近更新 刚准备高考,离婚逆袭系统来了 华娱从男模开始 我在直播间窥探天机 重燃青葱时代 港片:你洪兴仔,慈善大王什么鬼 讨逆 盖世神医 舔狗反派只想苟,女主不按套路走! 牧者密续 那年花开1981 1987我的年代 修罗剑神 混沌天帝诀 1979黄金时代 大国军垦 至尊战王 巅峰学霸 女总裁的全能兵王 国潮1980 超级修真弃少
最多阅读 攻玉 温柔予你 黑天 上瘾 顶级诱捕公式 仵作惊华 慢性沉迷 谁把谁当真 他的小茉莉 病弱反派饲养指南 偏执狂 悍将 理我一下 完美无缺 刚准备高考,离婚逆袭系统来了 当我在地铁上误连别人的手机蓝牙后 丞相不敢当 演技派 小蘑菇 不循(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