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三十九章 寻宝体验(第 3/4 页)
不过说实话,尽管这个时候已经有不少会员在私下里开始替宁卫民担心,怕越来越多的人都来他的库房兑换,他早晚会有一天扛不住。
但说句实在话,能这么想的人,属于既不够了解日本社会的经济状况,也不了解其中的商业原理,那真是完完全全的杞人忧天啊。
至于对宁卫民来说,他非但不吃亏,反而还从中占了大便宜呢。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首先,1974~77年的石油危机,以及1985年的广场协定,让日本工业生产能力持续空心化,导致大批工厂倒闭,大批工人失业。
那些卖不出去的东西都成了不值钱的“垃圾”,在日本,尤其是东京可以随处找到。
而与此同时,吹起来的经济泡沫又导致日本消费升级,房租飞涨。
1989年,美国人均gdp2.29万美元,日本人均gdp 2.53万美元,比美国还高。
日本已经名符其实,成为了世界第一富国。
这个时候的日本,就连普通人也习惯了买大牌和奢侈品。
大家购物争相去伊藤洋华堂,和三越百货这样的高级商场,买东西唯恐不够高级,浪费和奢侈的行为越来越严重。
像便宜货根本无人问津,哪怕质量很好也会因为不合心意被人轻易丢弃。
就像优衣库的商品,这个时期并不好卖。
尤其是房产方面,房租也随着房价向上。
说句不好听的,做旧货生意,此时进入市中心话,就连可以开店的地方都找不到。
这就是为什么日本的跳蚤市场只在葛饰区、足立区这样的“贫民区”才有的原因。
这就是为什么这个年代日本连个像样的,有点规模的中古店都没有的原因。
这也是为什么未来日本最大的尾货折扣店堂吉诃德,在此时生意规模已经高达每年五十亿营收,但却始终走不出东京的郊区的缘故。
要知道,这家店早在日本 20世纪 70年代以性价比消费开始崛起,专门售卖库存尾货和临期食品。
因为东西便宜,被人称为“小偷市场”意思是店里的商品便宜到像是偷来的,非常受低收入人群欢迎。
1980年和1982年,店主安田隆夫甚至成立了两家公司,从事尾货批发业务。
然而这家店的扩张在泡沫时期也就这样了,再也没有了对外扩张的能力。
因为说白了,此时的东京物资极大的丰富,但是却不值钱,而且缺少相应的客源和经商场所啊。
日本有个词叫“激安”,就是超级便宜的意思。
所以对于宁卫民来说,他根本不用发愁从哪儿能弄来物资,超级便宜的东西太多了,但是却有点缺少消化这些物资的渠道。
毕竟日本跳蚤市场摆一天的地摊,也卖不了几件货,而且搬来搬去的很麻烦的,还得跟人讨价还价,哪儿有甩给这些大陆同胞这么方便?
没错,他是在做公益,在为互助会捐款,可如果换个角度看,他这种无偿付出并不是真正的无偿付出。
说白了,这个互助会其实就相当于一个行业的行会。
那不妨想想看,一个能把大多数大陆人在日本团结起来的社会团体有什么样的力量?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