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清华(第 2/4 页)
    早在元大都建成时,就有澡堂出现。
    但元明两代,仅仅是宫廷、寺院、官府才设置浴室,并非平民能享受到的。
    京城浴池业真正兴旺发达起来,还是在清代。
    由于民营浴池的出现,才致使京城遍布澡堂。
    尤其清末民初的时候,不但京城遍布拥有池塘和官塘的传统澡堂,发展出了较为全面的搓澡和修脚之类的服务项目。
    甚至还出现了仿照沪海样式建造的,拥有自来水、锅炉、电灯、暖气、电扇的“新式澡堂”。
    于是由此引发了一场相当有声势的产业升级浪潮。
    自此京城澡堂也有了“北堂”和“南堂”之分。
    像八面槽路口这个三层楼高,砖木结构的清华园澡堂。
    就是民国五年(1916年),由曹锟军政府的众议员董慕堂斥巨资,拆除了原先的“北堂”——东兴园澡堂,然后按照津门租界的洋楼式样重新修建的“南堂”。
    另外比较有意思的是,其实就在宁卫民和康老头的住处奔南不出百步。
    还有一家规模两层楼,名字同样响亮,且非常容易和此处混淆的一个澡堂子——清华池。
    对,这就是日后说相声那位混“清华”学历的地方。
    只是这时候的清华池还在它的原址——珠市口东头路北的位置。
    也就是在丰泽园饭庄的对面,还没迁到湖广会馆那边去。
    由此可见,那位名师宇宙、晃动乾坤的“大学问家”,顶多也就是“清华”分校毕业的。
    而且很可能资历浅薄,恐怕年过三十才“粗通文墨”。
    所以当宁卫民走到澡堂子门口,还没进去的时候,一看见大门上访白底红字儿的石雕门匾,他就乐上了。
    扭头就跟康术德贫上了。
    “老爷子,您看这字号嘿,真够巧的啊。咱家门口是清华池,这儿是清华园。这也不怕混淆了啊?我就不明白了,这都是澡堂子,除了一大点儿,一小点儿,这有什么区别啊?”
    可没想到,一问出口就挨堵了。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