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 祖孙尽释前嫌(第 3/4 页)
很可能还没有这种估计准确。
这也是大明朝的痼疾了。
大明朝各种统计数字,从洪武之后,大体没有一个准确的。
太皇太后也没有想到,局面已经到了这种地步。
各地百姓逃亡之事,在不知道多少地方官的奏疏之中,太皇太后是能看见的。所以宣德年间,在太皇太后的影响下,宣宗皇帝就有不少减免赋税,安置百姓的举措,其中有名的就是对江南重赋的调整。
杭州知府况钟,奏请减免杭州赋税一百多万石,让杭州百姓感恩戴德了好几百年,称之为青天。
这种大规模减轻民间负担,与太皇太后罢一切不急之务的政治观点,是一而二,二而一,互为表里的。
太皇太后知道民间疾苦,也知道最近各军实力有些不如当初了。但是具体的却不大了解了。万万没有想到,逃兵之数,居然有一百二十万之多。
太皇太后吃惊非小。只是心中如何吃惊,脸上一点不漏。
朱祁镇也没有细究,继续说道:“朝廷想要北伐,不整顿军务是不行的。”
太皇太后听了,皱眉说道:“整顿军务?”
太皇太后是靖难一起走过来的,太明白整顿军务的风险了。一旦出了错,江山都为之动摇。她强忍着训斥朱祁镇之心,心中存了,让朱祁镇栽个跟头,好让朱祁镇知道,他固然聪明,但是天下并非没有英才的。
可见,朱祁镇不知不觉之间表露出来的穿越者的优越感,成为太皇太后看来朱祁镇最大的毛病所在。
朱祁镇说道:“孩儿其实与于谦,还有张忠分别讨论过,如果想重整军备,最好的办法,将屯兵改为募兵,在卫所之外,另起炉灶。从卫所之中,挑选精干之士,再从民间征召敢士之士为国家所用。”
太皇太后听了,微微放松,说道:“倒也稳妥。”
朱祁镇这个办法,并非是什么好办法。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