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 预兆(第 3/4 页)
不过考虑到目前这座钢铁厂规模不大,只是给军工厂做配套的,确保风暴师能够在步兵武器方面勉强自给自足而已;那些个委员会干脆就捏着鼻子,权当额外交了一笔保护费。
更何况他们也并不吃亏——除了稳定的订单,埃里希还无偿分给了总计百分之四十的股份,两家各占百分之二十。
考虑到守备军团是这家钢铁公司唯一并且绝对忠实的客户,几乎不存在账面上出现亏损的可能——毕竟风暴师不会让它把武器卖给别人。
并且埃里希并不是直接把这股份交给产业主们,而是“白鲸港矿石委员会”和“白鲸港煤炭委员会”,额定的分红直接以现金的方式,公开交给两个委员会当月的代表。
至于拿到了的钱会怎么分,那就不关钢铁公司的事情了,属于两个委员会各自的“内政”,不方便干涉。
这样用不着安森插手,为了保障自己的收益和对外的“议价权”,两个委员会都会自动报团取暖,形成比现在更有组织,更团结的利益集团,并依靠规模产生更大的效益,推动整个产业向前发展。
而其它的产业主和垦荒农庄组织一旦觉察到这一点,为了不被挤占生存空间和抢走劳动力,也必须做同样的事情——原本被安森强迫着改革的白鲸港议会,自己就会为了各自的利益四分五裂起来。
手握兵权和守信者同盟的“荣誉议长”,就更方便在一个个团体之间互相调停,不用担心他们抱成一团对抗自己这个“外来人”了。
当然,促成各个产业规模化,组织化也是为了进一步扩展白鲸港的贸易网络,提升在对外尤其是新世界其它殖民地的影响力,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冰龙峡湾一片区域。
整个新世界沿着汹涌海的海岸从东到西,总计有十三处规模较大,并且能对周围产生影响的殖民地;克洛维控制着包括白鲸港在内的两处,北海三国各有一处。
帝国名义上控制着六处,但因为最大的港口和海军都在艾德兰公国境内,加上不少其他公国豪门都对投资殖民地十分有兴趣,各自都资助甚至支持过不少殖民队,而这些殖民队都需要靠帝国海军护航才能安全抵达新世界。
因此赫瑞德皇室和贝尔纳家族,究竟哪个对殖民地影响力更高,是一个皇帝陛下本人并不想知道的问题。
十三处大型殖民地中,白鲸港不是人口最多的,也不是资源最丰富的——它的优势在于,距离本土(北港)的直线距离最近,并且和北海三国的距离也并不算太远。
正是靠着距离优势,加上周围已经有几个还算成熟的殖民地提供劳动力和少量贸易,帮助白鲸港度过了最初的难关,只用区区五十多年就成长到其它殖民地需要近百年才能拥有的水准,并且依然保持着相当程度的扩张势头。
安森下一步的计划就是扩张和这些殖民地的贸易,增加对他们某些“特色”商品的采购,靠着从王家海军租来的商船减少运输成本,争取以量取胜。
过去这种大型殖民地之间的贸易都是零散的,自发的,最多也就是像白鲸港商会那样,低买高卖;效率上当然就不如以白鲸港,甚至是整个冰龙峡湾作为主体,更能靠体量和购买力获得议价权。
最重要的是利用白鲸港和本土之间的距离优势,倚靠更便宜,数量更充足的制成品与奢侈品,控制新世界的市场——不仅要走出去,更要吸引对方主动到白鲸港贸易,让这座“新世界”的灯塔真正大放光芒。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