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八章 江山之固(续)(第 3/4 页)
而无论是路上的“丝绸之路”,还是海上的贸易之路,对于沿途各国的风土人情,以及语言文字,都要有系统化的“外语教育”体系,培养对应的“外语专家”。
而不能以“天朝上国”自居,把海外、西域各国视为茹毛饮血的蛮夷,若不屑于了解对方的文化,那又如何施加文化影响,来个软硬兼施。
“知道么,在南海,或者南海以西,许多番邦的用语或者文字,都受到梵语、梵文的影响,南海的许多小国,梵语是官方用语,公文书写,写的是梵文。”
李笠说话的语气并不轻松:“而在草原,粟特语和文字的影响,也很大,这说明什么?”
“说明粟特的商业文明,天竺的宗教文明,正在对中原的‘左邻右舍’施加巨大影响。”
“军事力量的投放,会受到地理距离的限制,是有极限的,可商业和宗教的扩张,却不会受制于地理因素。”
“明明汉时中原的海船就已经可以抵达极西之地,和大秦、波斯有往来,可中原的文化扩张,向南止步于交州。”
“反倒是位于海路中途的天竺,其文化影响,沿着航线东进,逼到了中原家门口,甚至佛教还在中原大行其道。”
“要知道,如今天竺,分为五个部分,东、南、西、北、中,宛若中原的战国时代,可梵文、梵语在周边国家的影响力,一点也不小。”
“明明粟特各国只不过是善于经商的城邦国家,他们没有强大的军队,没有傲世天下的英雄人物,但影响力却横跨东西方。”
“无论在哪里,都有笑眯眯和你做买卖的粟特人。”
“草原上的霸主,换了一拨又一拨,没有不灭的汗国,却有不灭的粟特商队。”
“或许,这就是江山之固,在德不在险的另一种现象吧,我们不能掉以轻心,但这个问题要解决,很麻烦。”
李笠的感慨,若要附和,所需要的知识,已然超过了冯小怜的“知识储备”,但她依旧抓“重点”,奉承起来:
“三郎什么都懂,一定有办法解决的。”
李笠笑起来:“你想太多了,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我做不了那么多事。”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