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九章 坐标(第 3/4 页)
不止勋田有地图,民田也有地图,将来各地方官府,多了一个任务:
每年都要统计、汇总辖境土地变动情况,并按年份,绘制新的土地分布图,一式多份,分别存档于各主要官署。
若某年,县廨失火,大量纸质档案烧毁,可以通过上一级官署的备份档案来恢复。
或者某土地的归属出现纷争,就要溯源历年档案来辨真伪。
若要确认当地某某位置的田地,是否如人所说被河水、湖水淹没,吏员拿着最新一份地图,现场就能摸清楚。
因为土地档案里有坐标,而坐标是随时可以复测的,即便现场的地桩、石碑不见了,原本土地的范围也能“复原”。
这样的制度若在全国实行,就能从技术层面,遏制公田(勋田)被轻易侵占的行为(篡改甚至毁坏档案)。
李笠看着这份精美的地图,对有司的工作十分满意。
因为他持续多年投入人力物力来研究、完善测绘技术(定坐标),所以对于如何测量经纬度,有一定了解。
睢阳的地图,以观星台的坐标为基点,而坐标经纬度的测定,是以日影定纬度,以时间来定经度。
这个时代,已经有了经纬度的概念,人们知道南北各地同一时间测得的日影,其长短是不一样的。
所以,测日影(纬度)的方法有很多,但用“时间差”来定经度,却是头一遭。
这是因为有了计时单位精确到妙的时钟,才有了技术上的突破。
太阳东升西落,东西各地的“当地时间”参照日影,和“标准时间”是有时间差的。
那么,只要定下“标准时间”,然后以各地当地时间和标准时间做比较,就能“测”出经度。
原理很简单,但是实现起来很困难,首先得有精确走时的钟表。
转运司和钦天监的官员们,向李笠讲解起睢阳的计时钟运行情况。
睢阳设有“水钟”,位于河边,靠着大体格和水动力,尽可能减少误差,确保稳定运行。
水钟,即水力推动的时钟,睢阳的水钟有两组,每组三座,以便勘误。
一组钟,走的是“建康时间”(标准时间),一组钟,走的是“当地时间”(测日影而得)。
当地时间,可以通过“测日”来不断校准,
建康时间,是不断和建康那边对时(人力运送钟表对时),不断校准。
睢阳作为全国范围内无数个“三级坐标”(县坐标级)之一,拥有计时钟、观星台,承担着授时、校时、测绘以及气象观察的任务。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