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一章 木生火(第 3/4 页)
“浮桥倒是可以随着水位上涨而上升,但浮筒或简易木船做起来麻烦,直接伐木搭桥,也能更好地让重车通过....”
学生们听着教员的讲述,目光却聚集在河中一处便桥上。
那便桥的结构,他们认得,是典型的“重载桥”:
桥面下的支撑结构是“人字形”,桥面上又有桁架,能够强化桥身,以便通行载重量极大的车辆。
而此刻,就有沉重的军械车在过桥,马夫奋力驱赶着拉车的马,后面,又有兵卒奋力推车。
车走在便桥上,桥身似乎为之下坠,或者,是大伙看花眼了?
学生们看着这些车过桥,有些提心吊胆,几乎连呼吸都慢了许多、轻了许多,生怕自己呼吸的动静太大,把桥给弄塌了。
这些马车,装的是某种大型军械,连同其“弹药”,每一辆车的分量都很重,所以运输不易,行进速度很慢。
加上夏季行军,山区经常下雨,所以这一路过来,运输队可是吃了不少苦头,交通调动也让人劳神,他们现场实习,体会很大。
但只要将这些军械运出群山,进入山那边的河东地界,吃苦头的,就会是敌人。
听讲的学生之中,王頍没有看军械车过桥,而是看着河水发愣。
夏季作战,降雨是个问题,尤其山区行军,十分麻烦,因为雨来得快,又容易发大水,走在河谷里的军队,一旦遇到山洪暴发,很难躲得掉。
“太行南道行军”翻越太行山去河东,遇到降雨,行军速度必然大受影响,这是战前就考虑到的。
所以,他兄长指挥的“太行北道行军”,想来此时行军也不易。
但是,因为战前做好了充分的谋划,参谋们把各种情况都考虑到了,所以,各行军的准备都很充分。
眼前这几道便桥,搭建时就考虑了暴雨过后河水暴涨的问题,所以用料十足,且搭得较高,短期内不怕洪水冲断。
正思索间,忽然刺耳的号角声响起,众人循声望去,却见陭氏关处沸腾起来,有不少兵卒跑出来,跑向河边。
“敌袭,敌袭!!下游方向,西岸!!”
呼喊声中,人们发现过河便桥下游不远处的山林里,有大量人影出现。
尖锐的哨声响起,守卫便桥的卫兵们,纷纷涌向临时搭建的“桥头堡”处,准备抵御来犯之敌。
因为布置得当,便桥两侧本就有兵卒守卫,所以即便事发突然,迎战也并不仓促。
且分工明确:该过河的过河,该迎战的迎战。
军校生们在教员的带领下,也进入一处桥头堡,拿起武器,准备迎战。
这里搭着简易雨棚,但挡不全,许多兵都冒着雨备战。
雨天弓箭不好使,所以短兵相接难以避免,军校生们握着短矛和佩刀、盾牌,如同即将出击的猎犬,看着扑来的猎物,一个个兴奋不已。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