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四章膨胀(第 2/4 页)
膨胀,这就是膨胀,如同吹鱼鳔那般。
总税司最初建立时,负责征收建康各关津的商税,那是梁时的事情了。
结果,总税司的规模很快扩大,肩负的职责也越来越多,明明只是个收商税的官署,居然还开设、管理交易市场。
总税司的规模和职权快速膨胀,对民间开展邮传业务一事,也是总税司弄出来的。
随着楚国治下地区越来越多,“邮传”这一块的“摊子”越来越大,于是总税司把这一摊子事扔给转运司。
美其名曰“信件转运”,也是“转运”。
现在,各地“邮邸”及邮传事宜,都归转运司管,让本来就忙碌的各地转运司署,大小官吏叫苦不迭。
原因当然是邮传的“营业收入”不高,但事多,又麻烦、琐碎。
一直以来,民间通信件不便,加上绝大部分人不识字,所以寄信的需求即便有,也高不到哪里去。
但现在通信件方便了(相对而言),于是很多人起了念头,开始托人写信,然后拿到“邮邸”投寄。
然而收信人的地址基本上都很含糊,邮传人员想要把信交到收信人手中,要花费极大地精力和时间。
各地邮邸又开设“代写书信”、“念书信”业务(都是适当收费),使得那些不识字,又没法托人写信、念信的百姓,纷纷来邮邸“办业务”。
于是,导致邮邸工作人员工作量骤增。
不识字的百姓,表达能力多有问题,想要让代写人员写一件事在信上,絮絮叨叨说了很久,也说不清楚。
代写人员想要和这些人沟通、交流,将一堆废话凝练成简单的几段话,耗时不短,所得,却只有几文钱。
而且因为不识字、口音重,许多人甚至连自己的姓名都说不对、说不清楚,也无法描述:
黄和王,到底是“三横王”,还是“大肚黄”?
陈和成,到底是“耳东陈”,还是“成事不足”的成?
如此区别,许多不识字的百姓,根本就无法描述出来。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