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天团(第 2/4 页)
如果那年,先帝(萧纲)没有遇刺身亡,身体健康,或许如今依然健在...
或者,皇太子(萧大器)没有伤重去世,庾信觉得,李笠就能得到重用,最后以梁军大将的身份,为朝廷收复河北。
真要是那样,萧纲或者萧大器,现在就坐在三台前,即兴作诗...
想着想着,庾信有些伤感。
比起梁武帝父子,如今的皇帝李笠,基本上对文学不感兴趣,宫廷里不再有频繁的诗会,皇帝很少和官员们吟诗作赋。
皇帝作为个人,对文学不感兴趣,但作为皇帝,却大兴教育。
新朝自实施考试选拔制度以来,各地州学、县学纷纷建立,朝廷投入教育中的资金越来越多。
诸如建康、淮阴、寒山、鄱阳、江陵、湓城、广陵等地,又办“报纸”,以及大量印刷作场,印刷大量文学著作。
这是另外一种形式的“文风大盛”,目睹了时代剧变的庾信,不知该如何形容自己的心情。
他十五岁就入东宫,作为皇太子萧统的东宫讲读。
后来萧统去世,萧纲为皇太子,庾信继续留在东宫,可以说是萧纲的故交。
时光荏苒,江山已然换了主人,他经历了梁国的辉煌岁月,经历了梁国的夕阳余晖,又目睹了新朝的旭日东升,现在看着三台,百感交集。
至少,李笠念在萧纲的知遇之恩,没有对萧纲的子孙赶尽杀绝。
逊帝还好好地活着,前朝宗室们,在鄱阳过着宁静的生活。
新朝皇帝,对士族们充满敌意,取消一切特权,地必须缴纳赋税,人必须服劳役,或者交钱免役,这让士族们对新朝的不满也汹涌澎湃。
但是,皇帝又提升官员待遇,让那些因为检地、检籍导致收入锐减、开支剧增的官员们,正常的日常生活开支有了保障。
面对手握强兵、软硬兼施的皇帝,以及公平、公正(相对而言)的考试选拔入仕制度,无论士族、寒族,以及各地豪强,都低下了头。
现在,李笠御驾亲征,拿下邺城,河北已成囊中之物,声望如日中天,楚国国内,已经没有人敢明着发牢骚。
因为谁都看到,天下统一,指日可待。
在有生之年,可以看到持续了将近三百年的乱世结束,是多么让人激动的一件事?
很快,轮到庾信做诗,他这一路北上,所见所闻,已经在心中凝聚为文字,如今借着酒劲,信手拈来。
诗体为乐府诗,诗名:燕歌行。
。。。。。。
临时行宫里,喝得醉醺醺的李笠,被薛月嫦和段玉英一左一右架着入寝室,往床而去,赵孟娘则在床边整理。
薛月嫦和段玉英好不容易把李笠送到床边,刚想让他躺下,却被李笠搂着,一起倒在床上。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