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孔方兄与大师兄(第 2/4 页)
一般的庄园,无论大小,是以宗族(血缘)为纽带而凝聚起来的。
而寺庙的庄园,是以宗教信仰为纽带而凝聚起来的。
无论哪种庄园,都是庄园经济的基础之一,而庄园经济是当前时代主流,各地大小庄园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是导致王朝中枢经济实力虚弱的罪魁祸首。
要想重振皇权(君权),要想让中枢掌握本该掌握的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就得对庄园经济开刀。
对宗族庄园开刀,就要对庄园进行征税,并清查隐户,把劳动力从庄园主手中抢过来。
对寺庙庄园开刀,就要控制寺庙数量,对寺庙田产进行征税、并清查寺户,控制僧尼数量,强制各寺庙“多余”的僧尼还俗。
并且要控制剃度出家的僧尼人数。
按照事情的难易程度,李笠决定先对寺庙开刀,向寺庙要田租、劳动力,但不会采取纯粹的暴力灭佛。
具体事宜,由祖珽来负责。
采取的措施,主要是李笠来拟定,他的策略是“温水煮蛙”,一步步来。
简而言之,就是用孔方兄和大师兄来软硬兼施,分阶段实现最终目的。
第一,实行度牒制,度牒即出家人的身份证明,僧尼必须有度牒,才是“真和尚”、“真尼姑”。
否则就是非法出家,要坐牢的。
而度牒的发放,官府说了算。
不过考虑到资格认定的“专业性”,官府会请有名寺庙的得道高僧,以“专家”身份组成“评审团”,对现有寺庙的和尚进行评定。
各地官府根据“评审团”的评定结果,对相关寺庙的和尚发放度牒。
度牒发放数量是有限的,评定之后无法获得度牒的僧尼,立刻还俗。
若还俗僧尼无家可归,朝廷会有专门的机构,为其解决“就业问题”。
李笠对此次度牒的发放数量进行了控制,具体实行“比例制”。
譬如,某个寺庙有和尚两百人,评审团评审后,认为其中一百八十人合格,但是,度牒数量,按百分之三十发放。
于是,这合格的一百八十人当中,只有五十四人可以获得度牒,其余一百二十六人,连同那二十个评定不合格的人,全都要还俗。
剃度,也得经过官府许可,发放度牒后才能正式出家。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