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克虏伯(第 2/4 页)
李笠的演示很直观,却让人难以置信,萧十一郎满脸震惊,蔡平却若有所思。
一名年轻人脱口而出:“不可能!箭这么短,如何会像竹竿般颤抖?”
这位突然插话,极其失礼,不过李笠知道这一副长马脸的年轻人是蔡平之子蔡全,即萧十一郎的表兄。
蔡全为鄱阳王府阅武马容,马容即行军时乘马居前以壮军容的军官,李笠当然不会因为说话被大段而有什么脸色,继续说:
“道理是一样的,竹竿颤抖明显,箭杆也会颤抖,只是没那么明显,而且...”
“一石弓,弓弦撒放瞬间,一石也就是一百二十斤的力,全压在箭杆上,难道箭杆不会弯?”
“若不信,可以请一位百余斤重的人,单脚踩竖着的箭杆,那必然会踩断吧?”
“箭没被射断,是因为前方有路可以走,而不是被堵着,但从静如止水到快如闪电那一瞬间,箭杆受力弯曲,不难想象吧?”
这道理很容易想明白,蔡全和其他人默不作声,但是李笠提出的说法,实在是让人难以接受,所以他们还在琢磨这说法到底对不对。
李笠见没人质疑,便继续阐述自己的看法:
“小人不通箭术,却常见人习射,所以知道弓力分强、软,知道箭杆有软硬之分,不同弓力的弓,适用的箭矢其箭杆软硬也有不同。”
“同一个人,用弓力不同的弓,在同样的距离上,射同一支箭,前后却经常射不准,问题出在哪里?”
李笠说完,再次演示了箭矢受力、弯曲的样子:“弓力不同的弓,就得配箭杆软硬不同的箭,对吧?”
蔡全迟疑了一下,点点头,李笠又说:
“道理很简单,软硬合适的箭杆,才能刚好‘游’过弓把,箭杆、箭羽不会和弓把擦碰,导致射偏。”
后一段话没错,但前一段话,让在场之人都觉得难以接受,不过李笠这么一解释,好像解释得过去。
然而这解释给人的感觉怪怪的,仿佛某天,娘亲偷偷对自己说:“孩子,你亲生父亲,是隔壁王叔...”
萧十一郎见听李笠所说,居然没人驳斥,舅舅还默默点头,只觉欢欣鼓舞:原来如此!
他当然高兴,因为李笠所说,让他多年以来心中的疑惑得到了解答:其一,箭杆的方向明明就和弓弦回弹方向有偏差,那么箭是如何向正面飞出去的?
其二,为何自己弯弓拉箭、撒放的动作练了那么久,若用自己选的箭射出去,经常左偏或者右偏?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