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文化符号的影响力(第 2/4 页)
***说两人仅有的互动,就是礼节性握手。
看《阿甘正传》时,许多人都曾被歌手珍妮演唱的那首“答案在风中飘”深深的吸引。
“一个人要抬头多少次,才能仰望天空的美。”
那伴着吉他声浅吟的一个个疑问,仿佛一瞬间抓住了所有人的心。
当人们都惊异于这首歌的旋律与歌词背后深刻的政治含义时,似乎都没人料到,这会出自于一个年轻的男孩儿之手(歌曲创作出来的时候是1962年)。而这个人,就是后来对美利坚民谣音乐、诗歌文学,同时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力的人物——鲍勃·迪伦。
“如果说迈克尔·杰克逊是美利坚流行音乐的代表,那么鲍勃·迪伦就是美利坚的一个文化符号,是时代文化的象征!”
现如今,他亲自为《哈利波特》图书作序言,你说金曙光出版社众人能不惊讶吗?
很震惊!
...
事实上,当鲍勃·迪伦为《哈利波特》作的序言,抢先一步发表在媒体上之时,顿时造成轰动了!
“上帝啊!竟然是鲍勃·迪伦!”一个年轻的女孩拿着报纸惊呼起来。
她能不知道鲍勃·迪伦这个人吗?
要知道,自1981年开始,美利坚中学必修课本上,就刊发了鲍勃·迪伦的文章,而且是一次性两篇。
这是什么概念?
就好比是大天朝的学生,在阅读李白、杜甫的诗歌一般有影响力。
当然,鲍勃·迪伦在影响力方面可能远远不及李白、杜甫等人,但是在美利坚学生中的影响力,却是极为强大骇人。
这一天,美利坚的许多中小学生,甚至是大学生,都不乏有人看到了这篇《哈利波特》的序言。
“《哈利波特》是什么样的故事,竟然能够让迪伦亲自为他作序?”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