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千里之外(第 2/4 页)
在诸多曲牌中,也很少有用鼓伴奏的,即便是有,那也是小鼓轻敲,往往在开头和结尾稍用。
场上杜若丝毫不在意众人嘲笑,找来了大中小三面鼓,并列摆放,又找来了两把黄铜大镲,用架子支起。
“他这是要演奏什么乐曲?怎么乐器都这么粗俗?”
众人开始面露嫌弃之色,如果是鼓是文人们第一瞧不上的乐器,那么大镲就是第二。
这玩意就是两面铜帽,也是源自军中器乐,拿着拍啊拍,不仅毫无技术含量可言,声音刺耳又聒噪,在很多人看来,这玩意比鼓更粗鄙不堪,世界上就不该有这种乐器。
“但愿这厮演奏的乐曲不要污了我的耳朵!”
连赵宗泽看到杜若鼓捣了一堆鼓镲,都深深皱眉,一脸做好了要听不堪入耳之音乐的准备。
黄午程之才早开始幸灾乐祸起来,他们觉得杜若此局必定出丑。
“嘿嘿!凑齐了!马马虎虎能用吧。”
舞池上,杜若已经坐在自己临时拼凑的“架子鼓”面前,怡然自得,甚至有些得意。
“架子鼓”正是杜若的杀手锏,也是他发现如今宋朝音乐里最缺的——节奏感不强!
或许是前世听惯了流行音乐,所以杜若感觉这个时代的曲子,都有一种乏力的感觉,用专业点的说法是:音乐有感染力,但没有冲击力。
前世的流行音乐里,架子鼓声是必不可少的伴奏,更是爵士乐和摇滚乐的灵魂。哪怕你标榜的是古风歌,大多也离不开架子鼓。
所以,杜若发现这点后,就打算在宋代制作出架子鼓,并在音乐上应用,至少可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
但前世架子鼓鼓面并不是动物皮,而是复合塑料材质,所以他本打算回家研究研究,像早期架子鼓那样用木材作鼓面。
若不是黄娘子突然出现,他是不打算拿出架子鼓的,临时组合的皮质的鼓面也打不出后世架子鼓那种质感。
但眼下条件有限,皮面鼓勉强也能凑合用,关键是打鼓人的手劲要重,节奏感要强,前世的杜若打架子鼓还是有两下子的,他很自信。
‘让哥告诉你们什么才是节奏!’
坐在一堆鼓后面的杜若手持两根鼓棒,环顾众人,颇为自得。
宾客们看他,却像是在看二傻子。
薛婉儿也就位,她脸色哀愁,对这场斗艺毫无信心。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