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6章 曹袁博弈(第 2/2 页)
曹操为什么要让大将军之位,原因是曹操看得更远,现在刘备和吕布在徐州,从东面威胁曹操,袁术在淮南,刘表在荆州,二人在南面威胁曹操。
如果现在和袁绍闹翻,曹操会多面树敌,所以曹操必须要安抚袁绍,这样就可以腾出力量对付刘备和吕布。
曹操心里最清楚,什么大将军什么司空,其实都是空头衔,现在最要紧的就是抓紧稳定朝局,对皇帝当然是要敬而恭之,礼节上万不可废,自己敬皇帝几分,大家就会敬自己几分,自己是榜样,这点上曹操是明白的。
再就是生活上,曹操对刘协也是格外照顾,吃喝玩乐上都替刘协想得非常周全,前提是只要你不干政。
而此时的刘协对曹操还算是满意的或者说是感激的,七年的傀儡生活对于刘协来说早就习惯了,长安及东归一路的九死一生给他留下了永久性的记忆,尤其是近一年的饥寒交迫,令他回想起来就不寒而栗,所以曹操可以称得上是他的救命恩人。
稳定了朝局后,曹操便开始修耕植,畜军资。熟读兵法的曹操深懂三军未动,粮草先行的道理。从曹操经历的所有战役来看,该胜没胜的仗几乎都是因为军粮,该胜而败了的仗更是因为军粮,他很清楚的记得当初张俊烧了他的军粮,解了徐州之围。
虽然曹操占据了司隶、青州和兖州,但四周军阀虎视,他必须扩军备战,没有粮,扩了军怎么养?说白了,战争多半打的就是粮食仗,谁手中握有粮食,谁就会是最后的胜利者。
司隶关内一直以来天灾不断,闹了好几年的饥荒,曹操想在关内实施屯田方略,以此取得民心。
战乱造成了百姓流离失所,荒芜的农田到处都是,曹操便让自己的军队以朝廷的名义圈占,屯田制的实施,不仅为曹操解决了令人头疼的军粮问题,而且还为他争取了大量的人口,从而加快了曹操称雄北方的进程。
当然,在曹操大力实施屯田制,军垦事业蒸蒸日上的同时,在北面的太原白波谷一带,太平军的土地改革也取得了显著成效,队伍在迅速壮大。
张俊和蔡琰回到白波谷后,宛若给太平军全体将士注入了一剂强心针,所有人都干劲十足,在经历了云中和定襄之败后,太平军又重振旗鼓了,军队发展到接近二十万人。
看到太平军日益强大,张俊发出了感慨:“多亏了文姬的计谋,当初没有选择与刘君硬拼,而是保存实力,把有生力量转移至白波谷,这才有了如今的一片大好形势。”
太平军的均田制度是超前的,比曹操的屯田制要更为先进,所以他们的人口数量迅速增加,百姓也纷纷投军,尤其是农民最多,他们为了捍卫自己的土地权利,就必须拿起武器投身于太平军的革命事业。
而杨英与金相佑也如张俊所愿,两人日久生情,情投意合,在张俊的主持下,为他二人举办了隆重的拜堂成亲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