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帝崩(第 3/4 页)
***
大顺军攻城急,城内一片混乱,三更过后,兵部尚书张缙彦巡城,从东面向西,将至正阳门处。但见此处城上有酒筵,中间一人上坐,因灯火昏暗,看不清楚面目,旁边坐着的都是内宫太监,旁边几个太监见张缙彦到来,匆匆迎下来。
张缙彦问城上何人,内官答道:“城下都督爷。”缙彦惊问何以得上?内官不答,拿出一张草纸。其上用朱笔写着“再与他谈”四字。
见到朱笔,张缙彦明白此乃帝之御书。
听着城外隆隆的的炮声。喊杀声,看着手上的草纸,张缙彦心中黯然一叹。过正阳门后匆匆向西面的彰义门赶去,准备找李自成再谈。
但行得未远,但见总督京营襄城伯李国桢从对面奔来,张缙彦大惊,急声问道:“襄城伯,因何急奔至此。”
李国桢悲声答道:“败了,奈何!我尚有劲兵三千。必与贼死战到底,只此尔!”
张缙彦顾不得多说,急奔而去,当至德胜门。大顺军已象潮水般涌进城来,到处是火把,到处是呼喊声,四处一片大乱。
谈。这时候还能去找谁谈?张缙彦刹时间泪流满面..........
***
崇祯死要面子,犹豫不决,最终错过了最后的生机。
外城被攻破时。崇祯皇帝登上煤山,望见烽火连天,杀声满城,不禁黯然兴叹:“苦我民耳。”
崇祯在煤山徘徊很久,回到乾清宫后,派人把太子和永王、定王送往外戚大臣周奎、田弘遇家中。然后剑击长公主,让周皇后自尽。
十九日丁未,天未明,皇城已将不守,这时崇祯呜钟集百官,往日挤满朝堂的文武大臣无一人闻钟前来。
其实崇祯这个时候鸣钟招集群臣,并不是妄图作最后反抗,他只是想看看,大明养士三百年,在此国破家亡之际,可有一人愿为大明殉节;
据说当年南宋沦亡之际,二十万军民投海殉国,而如今大明沦亡之际,却没有一人前来。
事已到此,夫复奈何?
崇祯乃复登煤山,此时天已破晓,东方露出了鱼肚色,山穷水尽、万念俱灰的崇祯跌坐在亭子里,欲哭无泪,最后他咬破手指,书衣襟为遗诏,然后以帛自缢于山亭。
在这最后的时刻,只有一个太监王承恩一直陪伴在崇祯,与崇祯皇帝一同缢死山亭。
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中,君主被敌人俘虏或杀死的很多,但临危自杀的却只有崇祯一人。他以自己的生命,给大明‘天子守国门,君主死社稷’的风骨画上了一个句号。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