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佚名影评(第 1/4 页)
李洋是个善于观察生活的人。
今天的早读轮到她巡查每个班级的学习状态,一旦发现有打瞌睡或者在做小动作不好好背书的学生要及时提醒纠正。
走廊里一路走过来,或许是因为艺考将至的原因。大家的精神都很足,平时她重点关注的几个差生,都开始装模作样的看起书来。
一眼扫过去四班也如同其他几个班一样很用功,李洋转身往办公室走,不过她走着走着走到二班的时候停了下来。
她感觉刚才哪里有些不对劲。
一定是自己产生错觉了,还是赶紧回办公室改今天的影评吧。
李洋照着往常的习惯最先拿出三四两班的影评批阅。
改着改着,她看到一篇标题很吸引她的文章,切入点很有意思,这是她读完题目最直接的感受。
往常同学们大都是按照所教的视听语言的分析手法按照格式去写自己的见解,有的分析影片中的色彩运用,有的呢则点评关键性道具推动情节发展等等,应试文章对艺考的老师翻阅来说是有利的,一览无余下也能尽快的从洋洋洒洒的文字里寻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但对于辅导班点评作业的老师就很痛苦,谁都讨厌“应试为目的”的千篇一律的东西,尤其是日复一日的批改,偶尔有些独树一帜的想法让老师们眼前一亮,就互相传阅着醒醒脑子。
这篇文章之所以入了李洋的法眼,就在于巧妙的将2002年田状状版本的《小城之春》和1948年费木原版的《小城之春》做了个比较,把两代电影人的电影观念的“代沟”娓娓道来,最有意思的是文章特地引出了两部片子创作时的时代背景,让读者能够对两部作品有更清晰更客观的评价。
不得不说这篇文章的笔锋之犀利,让她都有种叹为观止的感觉。
一千五百字,所有的论点和论据都是浅尝辄止,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不一会这篇文章便传阅了整个办公室,老师们坐在一起面面相觑。
这篇文章到底是谁写的?
并未署名!
字迹上因为是秀气的小楷,让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几个班里哪个影评写的优秀的女生。
一时间几个老师出门把自己觉得有可能会写成这种水平的女生从各班叫了出来。
林梦云还在那勤勤恳恳的记笔记呢,于洛讲的东西不复杂,但讲的点比较多,她有时候并不能一一反应过来对上号,所以就一边听着于洛给自己分析《车四十四》,一边拿着自己另一本蓝色的带羽毛的本子开始记起来。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但是于洛有时候语速太快了,她的笔还是跟不上,就只能略带歉意的眼神让于洛放慢一些。
就在于洛讲的正兴起时,李洋走进了四班的教室,她走到林梦云的座位前。
于洛和林梦云都没注意到李洋在自己的身边。
李洋惊呆了。
-->>(第 1/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