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5章(第 2/2 页)
“我坚持吃了三个月。”这两位御医给滕琰吃的药还真有用,她痛经的毛病已经好了,应该没有再吃的必要了。
“要不,再让御医再开几个方子?”
“不用了,顺其自然吧。”滕琰不以为然,“倒是你,怀孕时多走走还好,现在有了孩子,就少管些杂事,把孩子带好最重要。”
“这不是王侧妃‘病’了吗?”飞珠什么都知道,但她非常谨慎,对着滕琰眨了眨眼睛说:“燕地又是官员考绩,又是修路,小姐哪有时间管后院的事呢?安宁公主又什么也不管。”
王府里王蓉已经“病“了一些时间,早就什么人都不见了,只要再找个机会像滕琳那样办个假的丧事就行了。
安宁公主已经笃信佛教,不问一点世事了。
燕地以往佛教并不兴盛,而是以道教为主。这两年经济发展,商贾往来,将南边兴盛的佛教带到了这里。燕都先后建了几座寺庙,也有了不少的信众,安宁公主是其中最为虔诚的。
想劝安宁公主接管王府内院杂事的滕琰听着安宁公主给自己讲佛教大法,生死因果,什么话也又都放回了肚子里。生在皇家的金枝玉叶,最后只能长伴青灯古佛,滕琰替她生出无限的酸楚,知道安宁公主不可能勉强,自己要做的只是保证她锦衣玉食一辈子了。
滕琰想到这些,与飞珠商量,“以后,王府内院的事最后都交给晨风,有什么定不了的晨风可以找你问。”好在王府内院很快只有滕琰和安宁公主两个人了,也没多少事。晨风虽然年轻,应该也能应付得了。
这一年的冬天,燕地的官员第一次进行考绩,按唐代的方法,用“四善二十七最”,也就是把德义有闻、清慎明着、公平可称、恪勤匪懈这些官员自身的道德修养放在首位,然后是根据各官署职掌之不同在才能方面提出“二十七最”的具体标准。
滕琰和燕王将上述标准简化,保留对官吏自身的要求外,针对对农业生产、户口情况、财政收入、社会治安以及能否发现人才等方面的内容制定发燕地的考绩办法。
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及燕都、六郡和三座边城的政务、军事及监察官员的考绩由吏部进行,上报燕王,而以下的官员,则由各部门官员负责,层层向上报备。
并且以今年为每一次,此后三年一次,对于一些部门还有一年一次的小考。考绩的结果,直接与官员的任勉升降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