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2章(第 2/2 页)
燕王像是要把生病期间浪费的时间都补回来的样子,从早到晚地看公文,安排各项事情。滕琰怕燕王累坏了,自己也只好每天陪着他,并且努力多做些,减少燕王的负担,但其余的事,她确实帮不了。
姚达首先辞别燕王,他甚至没时间安排好燕王赏赐的姬人,把她们都交给了滕珙,就一人回了家。
陆伯甫直接留在了昌平,首先要修的一段路就是从黄河边到昌平。这里交通最为繁忙,而且冰冻的土地开化最早。昌平郡已经调集劳役,按时间计算,工匠们很快就到达,正好在春耕前先进行一段路的施工。
已经确定新修的官道五十尺宽,路旁柳树和桃树相间种植,这是滕琰的提议,她想要桃红柳绿的效果。因为这两种树都很容易种,又适合燕地的气候,官员们并不太在意这类的小事,就这样定了下来。
在生产力这样低下的时候,修一条这样的路实在是大工程,涉及的问题是方方面面的,燕地要准备出劳役的人,劳役不够就得出银出粮招募工人,还有粮食、住宿、医药等的供应。更麻烦的,道路拓宽,就要侵占一些田地,要给失地的百姓补偿。
滕琰与燕王商议后把燕都的府尹魏延平调来,负责协调燕地的各项事宜,与京城泊派来的陆伯甫共同配合。
魏延平是处理政务上的能手,尤其擅长处理一些复杂的问题。修路涉及燕地几乎所有的郡和大部分的县,事务繁杂,正需要魏延平的才干。
滕珙推荐的几位宾客,也都直接安排帮着修路,还为此专门成立了修路司。专管与修路相关的问题。
万事开头难,燕王与滕琰就在昌平跟着一起忙了十来天,各方面才初步定下个章程。
虽然后续的问题还会有更多,但陆伯甫和魏延平都是有才干的,而且昌平这里有滕珙全力配合,当燕王提出要回燕都时,滕琰马上赞成。
这期间还有一小插曲,宗房那边派五堂叔暗自来找滕琰,想送一名族女进燕王府,补上滕琳没了的空缺。滕琰看着陪着小心的五堂叔,本想发脾气却又发不出来,无奈地把他请走了。
这个时代的人就是这样想的,她就是想给他们讲道理也很难讲通,而且燕王内院的事情她一点也不想再参与进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