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第 2/2 页)
滕琰在昌平也好,在军中为幕僚也好,都没有正式的官职,而她所起的作用却是有目共睹的,燕王这样做,是给她一个非常适合的晋身官员的机会,边关拿下来,滕琰就可以直接定个比较高的品级了。
何况,九原的边关与滕家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滕家多少代人为保卫它付出了鲜血、生命,最后的一位开国公,也就是滕琰的爷爷也在些捐躯,由滕家的公子领兵去收复边关不是再合适不过了吗?
燕王还真是煞费苦心。
邓锋立刻明白过来,恨铁不成钢地说:“世弟,王爷是为了给你立军功的机会,你还不谢恩!”
燕王让自己立下军功的意思早就表示出来了,在燕都时,就要把原开国公的府第赏给她,吓得滕琰都没敢到过去的家去缅怀一下。原来的开国公府,不论是建制、规模还是位置,都是权贵人家的住处,以后的滕家是不可能住的。
她要是敢要也就表明自己要争取封侯了。
让她领一支军,去打边关,换上任何一个滕家人都拒绝不了这种诱惑,而且还会为此感激涕零,愿胆脑涂地相报。燕王真不愧是皇帝的嫡长孙子,深谙帝王的驭人之术,手段高不可测。
但不幸的是燕王遇到了滕琰,这个来自现代社会的灵魂,从感情上她对开国公府这个她生活了好几年的地方,虽然有很深的眷恋,但从理智上她明白应该重新为自己一家人定位为一般的士绅官宦之家,这样燕王的手段就没有了效果。
所以滕琰慢条斯理地说:“孙子云,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其四曰将,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此五项,勇严二字与我完全无缘,其它三方面也有限,故我不能为将。”
“世弟,你不必谦虚,我听父亲说,能守住昌平全凭你的计策,你有如此之材,若带兵,我自忖不敢与你争锋。”
“昌平能守住,功劳在邓将军。我的强项是治理州县,做些细务。为将,我不行,这点自知之明,我还是有的。”
强扭的瓜不甜,燕王并不相劝,在他看来,滕琰不接受,还是诱铒不够的原因。只要找到滕公子的软胁,一切就会顺理成章,总有一天,他一定会把滕公子真正地收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