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第 1/2 页)
不用说,信中隐含还有一层意思,他并不想与她再见面了,以后就书信来往吧。
既不算好消息,也不算坏消息,滕琰还是能接受的。自己所求的,燕王也答应了,而且还多加了一万两黄金的赏赐,至于燕王绝交的想法,也随他去吧。
有了一万两黄金的动力和时间上的限制,滕琰更卖力了,她现在专心为边城和牧场的长久规划制定方针政策。当然也是因为,燕王突然间很多事都不用她了,原来全部通过她的各种大事,小事,一件件地减少了,逐渐消失了。她只一心想着边城和牧场就可以了。
而且对外的事情也用不上她了,比如,建边城的石料在不远的一处探寻到了,这可是一件大事,燕王带着一众人马去看,但只给了她一个事后的通知。还有……滕琰也不愿意再想下去,告诉到她这里的她知道,没告诉到的,她不知道的应该更多。
但滕琰并不想提前放手,这关乎做人的原则、职业道德什么的,但最根本的,滕琰也否认不了,她的提案,她自己舍不得。
前世,在工作中,有一位生过孩子的同事曾说过,自己真正倾注心血做出来的提案,就如同自己的孩子一样,割舍不下,总想自己亲手照料,将他养大,看着他光彩照人地出现在大家面前。
滕琰没生过孩子,但非常理解这种想法,她对草原的建设投入了自己最大的热情,不想看到自己的心血被糟蹋了。
不是她自视甚高,而是这种模式是前所未有的,让这些从没接触过的人来做,就是结果不错,也得多走许多冤枉路。再说了,燕王手下还真没有几个治世之能臣,唯一一个了不得的郑先生还病了。燕王本人,大局观是真不错,滕琰也佩服,但具体做事就差多了,一直在皇家闭门读书的人,可能带兵打胜仗,但想做好政务琐事,难度不是一般的大。
这样,外界的干扰少了,滕琰自己也更刻苦了,只过了二十多天,很多东西她就做得差不多了,虽说是规划性质的,但具体的很多规章制度也有了,一步到位是不现实的,总得与实践结合再进一步提升,滕琰一边整理一边想着,如此以来,自己估计用不了三个月,提前回去的可能性很大。正好,也避免了现在这样尴尬。
但滕琰总觉得差了些什么,能让草原上的人真正融入中原去,而且是从心底认同。
她的眼光落在一边的一叠纸上,那是她让宋十二带着一众侍卫练字写的,为了督促他们,由她亲自定期检查。
-->>(第 1/2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