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三十章 给我打!(第 4/4 页)
寻常学派,圣人至多一位,其传承完全独立于其他学派之外,对于圣人传承的解读再不同,也不至于太过对立,儒家就不同了。
儒家相继出了五位圣人,其既然能够成圣,说明他们虽说都源出儒家,却有各自不同又直指大道的学说。坏就坏在五大圣人的传承各有不同这一点上,乃至对于学说与道理,五大圣人的讲述也不尽相同。这里出了异同,传承到后来,后辈们学习圣人学说后解读出来的真意,差距自然只会更大。
偏偏同是圣人学说,你总不能说这位圣人是对的,那位圣人的学说就是错的吧?
而儒家不只有五位圣人传承,在大世凋零的近千年,儒家依旧强盛,源源不绝的出现了数位亚圣。继承这数位亚圣传承的后人,自然坚持祖师只是生不逢时,换做正常的年岁,必然能够成圣。而数位亚圣的学说和道理,自然和五位圣人又有些大同小异的地方,这必然导致儒家的内斗只能朝着愈演愈烈的方向继续前行。
时至如今,儒家内部不算数不胜数的众多小分支,单说最顶尖的支脉,可以先分为两脉。
丘子、颜子、孟子、孙子、曾子五大圣人,传下诚孝丘氏、仁德颜氏、仁义孟氏、礼儒孙氏、忠儒曾氏五大圣人世家,这是古学或世家一脉。然后近千年数位亚圣领袖,流传下气学罗氏、心学王氏、理学朱氏三大传承,也被世人统称为新学或师徒一脉。
朱克理的祖父朱熙,正是如今的儒家领袖,自行开创了理学这一学说,以此成就亚圣,可谓近百年来世间最惊采绝艳的人物。
然而即便当世朱理学说为显学,在以忠孝为至理的儒家,必然无法过于打压其他学说,至于五大圣人传下的五大古学世家,在学派中更是大有太上皇的姿态。于是学说和理念之争,各代领袖都无法处置,自然变得越来越公开与激烈。
儒家内部局面之复杂,由此可见一斑。
这些情况,好像在灵原秘境中的千令盟,又重复了一遍,如出一辙。
照说朱克理不仅是亚圣朱熙的玄孙,更是天骄,身份之显赫,堪称惊世绝伦。可是别说古学,便是朱克理出身的新学一脉,身份和天资不弱于他的人物,照样大有人在,算上古学一脉,那就更多了。
尤其在五重境强者喷涌而出的这个当口,千令盟中涌现出来的五重境强者同样不少。
有些天才曾经由于长辈们钦点朱克理为盟主,或者境界一时无法跻身最顶尖的层面,只能暂时隐忍与屈服。如今他们晋升到五重境,依仗其不弱于朱克理的出身和背后的支脉,哪里还会甘心屈居朱克理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