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八十九章 交人(第 2/4 页)
这就是大多数军镇的宿命,如果刘恒不是决定成为竞争者,他们十日城同样难逃此命。而且照着原本的局面看,无论是投靠白十四或者投靠他那大哥,距离他们的大本营位置颇远,等着大军杀到是不大可能了,所以最可能的结果还是拿去做了交易。
回头想想,刘恒越发觉得自己的选择很正确。他和众人在十日城里倾注的心血,绝不是别的东西可以比较的,如若真要易手给旁人,他真真舍不得。
“我们岳州东南这一块儿,毕竟没什么真正上得大台面的皇室子,想换出一个统合的大势力,难度颇大,估计形成的时间大大落后于其他地界。”邵郡把玩毛笔道。
这是他们汇总各方消息,一致得出的结论,相信可能性极大。
听说这个时候,其他地方可没有这么平静。在那些军镇密集的地界,譬如中路大军所在的德州北方,左路大军丰州大片疆土上,他们这右路大军所在岳州的北方,正频繁上演着更替军镇大权的戏码。
数不尽的军镇人马齐齐调动,这才是太子之争开启至今一个来月,没怎么听说有争斗的真正原因。当然,这也意味着一些大势力即将整合妥当,形成完整疆域和制备,快要露出獠牙了。
可以说北胡大军来得正好,给了各方一个充分的准备时间,正中各方下怀。唯一让各方不大满意的就是,北胡大军可不会听话,趁这个时机四处袭掠,虽说没有造成什么重大损害,却明显拖慢了各方调整大计完成的时间,可谓不胜其扰。
但是再怎么烦扰,终归扭转不了大势,随着各方整合的程度越来越好,北胡大军反倒像是陷入了泥潭。
“要我是北胡大军的主帅,就该考虑退路了。”胡少八摩挲胡须,“洪洞城那一役虽然没有吃到什么大亏,却是个警兆,足见那边渐渐出现了可以抗衡北胡大军的势力。我看那边的几位皇子野心颇大,说不定快要谈成联盟之事,想把整个北胡大军都吞下来。”
大四也在琢磨,“这事若是真被他们弄成了,对我们来说可不是什么好消息。”
的确不会是好消息,一旦大败胡骑大军,那么这几位皇子必然声势大涨,夹裹大胜之威攻伐四方,这太子之争估计就只是他们几个来争了。哪怕对于十日城来说,面对这么清晰的局面,他们只能打硬战,或是尽早雌伏于某方得了,再无半点浑水摸鱼的余地,
“北胡主帅是北风家的家主,这可是和呼延家族齐名的战将世家,坐镇东北,抵挡了大燕铁骑数百年之久,今代家主北风烈就更不是什么简单人物了。想必连我们都看得明白的格局,不至于他北风烈还毫无感觉。”对于北胡的格局,太子旧部都不陌生,奎十九一说,人人点头。
相比于和大夏常有征战的呼延家族,世人对北风家族的评价普遍更高。原因很简单,大夏和大燕两个国度在世人眼中,完全不在同一个层次,这其中正好有大胡做为比较。
七百多年前大夏建国时,大胡距离大夏更远,完全不接壤,中间还隔着好几个小国。当时大夏开国正盛,四下开拓国土,可谓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谁想几乎同一时间,大胡被邻国大燕打得节节败退,甚至丢了旧土,被强逼着背井离乡,举族朝西南方退走,很快就跟忙于开拓疆土的大夏碰上了。
结果就是,如日中天的大夏被大胡打得连战连败,接连丢了新收服没多久的三大州疆土,也就是如今两国交锋的德州、丰州和岳州。若不是当时大夏上下一心,齐抗国难,那边大燕又杀到大胡边境,使得大胡不得不抽调大批精锐军队转头迎击大燕,大夏兴许当时就亡国了。
如此让世人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大燕强于大胡,大胡又强于大夏。而在大胡自家里头,应对大夏的呼延家族自然远远弱于常年抵御大燕攻伐的北风家族,二者仿佛也不在同一个层次。
“看来这次我大夏是真把胡狗打得急眼了,否则何至于敢抽调北风家族和其他地方军前来组成大军。”提起这事,武将们颇有些自豪。毕竟不管怎么说,只从局面上看,如今大夏真可谓开了建国数百年来的先河,自当荣耀。
郑芝龙则插了句嘴,“听说还有一个缘故,佛国和大梁因为伯教的事情闹得正激烈,大燕则趁机再次起了征伐佛国的念头,举国上下都忙着备战,这才让北胡敢于把北风家族给抽调过来。”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