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章 武试(第 1/2 页)
大梁自开朝以来便沿袭了前朝的科举制度,开设了文武两科举,其中武举比文举简单些,同时文举也比武举吃香些,正是因为文官吃香,所以读书人多,竞争便大,文举试题也就难,文举试题越难,读出了书中了进士就越吃香,如此循环往复。
所谓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少年举人毕竟不多,此次文武双科才百来号人,其中武举人有七十多个,文举人才四十多个,可见其差距。
没办法,武举本就不吃香,比试项目也就不难,要不然会有更多人知难而退。如果武举和文举要付出同样多的努力,谁还去考武举呢?在朝堂上指点江山挥斥方遒不比金戈铁马征战疆场舒坦么?
武将也算吃青春饭的一行,越是年轻越能出英雄,沙场老将或许经验老道,但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驰骋疆场身先士卒的还是年轻人,因此武举人多是年轻人,只是每年考武举的都不多,这次人才选拔倒是他们的机会。除了那些已经定亲成家的,大部分人都符合条件。
他们也没想到因为读书不行才去考的武举,竟然还有这份境遇?和隔壁文举人不愿尚主不同,他们可乐意尚主了,能娶公主做驸马,从此成为皇亲国戚人上人,谁还想去打仗啊!
这批武举人里除了出身勋贵之家以后要从武的子弟,还有市井百姓里学了功夫的年轻人,于前者来说受家族熏陶所致,兵法阵列什么的难不倒他们,而对于那些家境一般读不起书的人家,就是因为读不起书才习武的,空有一身蛮力,哪懂什么兵法呀。
所以皇帝着重把目光放在了勋贵子弟身上,这些人大多是京城子弟,或有权贵之家,也有落魄家族的,但都是在皇帝跟前挂了号的,平日里逢年过节也都能见着。这也是皇帝为宝儿着重挑选的人家,他希望宝儿能嫁入勋贵之家,嫁个不承爵本身有几分能力的嫡次子或嫡幼子,婚后小夫妻住在公主府,他可以让驸马在五城兵马司或御林军任职,亦或是军畿大营,总之不会让人去边关打仗。
勋贵之家不比文人爱惜羽毛,他们对于爵位看的很重,尚了主家里会多得一份庇荫,这是他们乐见其成的。因此这些来参加武试的勋贵子弟,都早早的得了家中教诲,务必要打败对手脱颖而出,赢的陛下和公主的青眼。
林家是文官出身,但却是因为先太后才发了家,被打上了外戚的标签,林家的承恩公爵位没办法传承给后代,但如果尚了主,便极有可能再传一代。所以林迅也是被家里耳提面命过的,一定要技压群雄脱颖而出。
上午考完笔试后,考官就公布了下午的比赛的规则,此次参加武试的共有七十二人,抽签分组,先是分为六人一组,共十二组,考核的是他们团队作战能力,如果没有服从调配的自觉,便要有发号施令的能力,亦或是参与作战的职责,绝不是一意孤行好勇斗狠,如果团队中出现了这种人,这一队都好不了。
此次比试是在武场中间架起一个尖塔式擂台,塔尖挂了一颗绣球,哪队先拿到绣球成功着地,便算赢了。接下来就是这个小队的内部决斗,再次把绣球挂上塔顶,由这六个人各凭本事,谁先拿到绣球谁便是最后赢家。
如此倒有些像比武招亲,但方式又不是传统的武举比试,倒有些效仿苗人养蛊的法子,把一群人放到一处厮杀,留下最后的胜者。
-->>(第 1/2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