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龙骑,飞骑(第 2/4 页)
还是守旧心理作怪,对龙骑兵没有信心,觉得以后不好捞到军功,风头肯定不如飞骑营。
熊廷弼摇了摇头,说道:“你以为将来骑射更有前途,真不知道在武学是怎么学的?”
杨国柱脸有些热,低头不语。
虽然熊廷弼也不是很确定,但火器的威力,还是给了他很大的触动。
他也同意皇帝的看法,火枪的训练周期短、要求低。凭大明的人力优势,将成为不可战胜的雄厚力量。
“练好龙骑营,日后建功立业的机会更多。”熊廷弼也不多加解释,伸手指了指远处训练中的飞骑营,说道:“圣上建飞骑营,其中的深意,你们不必知道。”
杨国柱躬身答道:“是,末将遵令。”
“除了骑术,火枪步兵应有的技能也不可荒疏。”熊廷弼严肃地提醒着,待杨国柱回应后,才挥手示意他可以退下了。
远处,飞骑营的训练刚刚结束。
满桂和两名游击骑在马上,大声说笑着,正向高台驰来。
这两名游击是从塞外过来归附的货真价实的蒙古人,延绥巡抚因二人骑**湛、武技高强,而取名为“猛如虎”和“虎大威”。
朱由校从各边镇征招归化蒙古人时,已是小军官的这两位便进入了新组建的飞骑营,并进入武学骑兵科学习。
别人不清楚皇帝因何超阶擢升,朱由校可是知道这两位不仅名字够威猛,更是在历史上为明军征战,壮烈殉国的英雄烈士。
两个真蒙古同胞,一个也说不清真假的满桂,就此凑到了一起。豪爽的性格,精湛的骑射,很快便让三人的感情升温,成了至交好友。
“建奴的骑射肯定不行,但步射厉害,大弓重箭颇有杀伤力。”满桂晃了晃手中的骑弓(角弓),“靠这个当然打不过。”
这是武学骑兵科教材上的分析,掺杂着朱由校所总结的后世的经验和理论。
为什么蒙古人擅长骑射,且人数众多,却打不过同样以骑射著称的建奴呢?
排除蒙古诸部各自为战不团结,以及将领素质等因素,武器装备和战术也是重要的原因。
其实,建奴吹嘘的骑射只是相对于明军来说,和蒙古人相比,却是有差距的。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