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军事化管理(第 1/ 页)
古人云:世人常言不患寡而患不均。这是一条亘古不变的道理,例如后世刚建国的一段时期,那时候人人都穷,人人都吃不饱饭,但是大家的干劲却很足,心理也安定,从没听说过什么仇视社会的犯罪行为。可是到了后来,生活水平提高了,物质生活也富足了,但是却有那么多仇视社会的犯罪案件发生,这就是明显的不患寡而患不均。
跃马平原,环顾着河岸旁的万亩良田,朱以海的心中豪情万丈。有了这数以万计的的良田,等到费洛帮自己招募到足够的流民,每家每户分给他们几十亩的良田,再给他们一个安定的耕种环境,足以让那些颠沛流离的贫苦百姓们怦然心动了。
有了足够的人口,再加上这有保障的粮食基地,加上王庄那边制造出来的精良武器,朱以海有信心建立起一只战无不胜的铁军。一边种田,一边练兵,这就好比一个人的两只手,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观察完通州卫的土地情况后,几个人满腹兴奋的回到卫城商议卫城的屯田事宜,几个人略微的商量了一下,就觉得千头万绪,要做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比如说为将要到来的流民建设安身之地,将来开垦荒地所需要的牲畜农具,还有那些新开垦出来的荒地所需的种子肥料等等,大小事宜实在是让朱以海一个头两个大啊。
对于一个来自二十一世纪的工科生,生产耕种实在不是朱以海所长,到最后他实在受不了那些种子耕牛什么的,把通州卫来年耕种的事情一股脑全丢给宋应星,自己灰溜溜的跑回了王庄。这也不能说朱以海在推卸责任,实在是他觉得自己对这方面是一窍不通,还不如全权交给宋应星这个内行人。他一直觉得,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自己虽然是来自后世的大学生,但是只是比现在这个时代的人多了几百年的见识而已,在一些专业性的东西上面,自己还不如宋应星这个专业型的人才呢,毕竟他可是写出了《天工开物》这样巨著的大牛。
把宋应星留在通州卫,朱以海带着朱贵回到王庄。一回来,他就急匆匆的赶望刚刚建成的小学校。学校建设在王庄内的居民区附近,为了安全考虑,处于王庄的最中心位置,是一栋两层的砖石结构小楼,上下共有十几个房间,现在由于只有一百多个王庄内的孩子,所以还空了不少的房间。朱以海准备等过完年之后,就把通州卫那边适龄的孩子全部接过来,进行全封闭的军事化管理。
这些天来可是把小学校的副校长顾炎武(校长是朱以海)给忙坏了,现在整个学校的员工就他加上几个中年的壮妇。那几个中年壮妇只负责照顾孩子们的生活起居,而日常的教学活动,基本上只依靠顾炎武一人。
对于学校缺少教师的情况,顾炎武也是充满了怨念,曾经多次向朱以海要求增加教员,但是王庄内的庄丁们基本上都目不识丁的庄户人,偶尔有一两个识字的,也就是属于那种上过一两年私塾的水平,根本教不了这些孩子。这段时间的顾炎武真的有些殚精竭虑了,因为他不光要给这些孩子上课,还要为这些孩子重新取名字,因为这些孩子都是出身庄户人家。以前的名字什么都是些阿狗阿猫阿牛什么的,全部难以上的了台面。姓还是使用他们原来的姓,名字不好的全部该掉,至少让人听起来,是个人名,而不是以往的那些狗子、小猫什么的。一百多个孩子找那中,有二十多个女孩,以前这些女孩子别说是念书了,连门都不怎么让出,贸然间和这么多孩子一起念书学习,她们倒是觉得非常新鲜。这些孩子当中,有很大一部分人的父母本来是不同意送孩子来学校的,特别是是那二十几个女孩子。
按照他们父母的想法,女子无才便是德,安安生生长大,然后找个好人家嫁了就行,读那么多书有啥用?所以为了这些孩子能全部上学,顾炎武可是花了不少的心思,又是家访、又是做哪些女孩父母的工作,但是收效甚微。到最后没办法了,顾炎武一气之下,把状告到了朱以海那里,朱以海撒出了一道撒手锏。他发出了一道布告,所有适龄孩子必须送入王庄学校学习,有胆敢隐藏不送的,全家赶出王庄,任他们自生自灭。王庄里有不少从泰兴招募来的流民,他们刚刚过上安定的生活,小王爷给自己家分了田地,还安排了住处,这要一赶出王庄,岂不是又要过上以前那种颠沛流离,有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所以,很快王庄内的所有孩子都被聚集到了学校内。
学校实行的是半封闭式的军事化管理,七天为一周,周一到周五,孩子吃住全部在学校,只有周六周日放他们回家与父母团聚。为了保障孩子们的伙食,朱以海做出硬性规定,孩子一日三餐,必须保证两餐有荤腥,米饭则要保证孩子们一定能吃饱。自从上了小学校,孩子们的父母都开始对庄外的一些朋友抱怨了,他们抱怨自己家的孩子嘴巴吃刁了,说是在学校,每天都有鱼肉吃,回到家里吃以往的那些粗茶淡饭,都说难吃死了。不过这些抱怨声中,孩子们的父母体现出来的更多是一种感恩,说到底,有那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过的生活好一点,现在有了小王爷开设的小学校,自己的家的孩子不但可以免费的上学,还有免费的吃住。所以说,那种抱怨只是他们在外人面前的一种优越感,话外之音就是,自己的孩子在王庄学校的生活,比在自己家过的还要好,你们这些王庄之外人的孩子有这么好的待遇吗?就算是你送的起孩子上私塾,你吃的起顿顿有荤腥的伙食吗?
顿顿有荤腥的生活,放在明末那个时候就是天堂一般的日子了。又不少王庄沾亲带故的其他村庄村民一个个只有流着口水羡慕的份。其中还有不少人暗中打听,能不能自己也加入王庄,哪怕是卖身为奴也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