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盐引制度(第 1/ 页)
“听你说话的口音不像是本地人啊?”朱以海随口问道。扬州府这一带的口音他可是很熟悉的,和泰兴话区别不大。但是眼前的这人一口的北方口音,完全没有南方语系的口音。
“小人乃是山城人氏,在我父亲那一辈逃荒来到通州卫。到我这里已经是第二代了。”
本来朱以海还想问问他通州卫当地一些更详细的东西,例如当地人口多少,田地状况如何等等。但是看侯德榜这个情形,估计他对那些东西也不是很了解,也就放弃那个想法。
在侯德榜的带领下,一行人很快就进入了通州卫城内。这通州卫做为当初燕京城东边最大的防御屏障,比朱以海之前见过的那些卫城要大上许多,只是因为现在卫所制度的废弛,连城门口站岗的两个卫所兵都是无精打采的。卫所内的主干道两边也是泥泞不堪,各种生活垃圾人畜粪便都是随意的堆积在道路两旁,那个味道闻起来真是太酸爽了,恶心得朱以海掏出一块手帕来,皱着眉头的捂住了口鼻。
这边费洛也是捂着鼻子问道:“小王爷,这就是你心心念念的卫所?这、这那里是人能居住的地方啊,这简直就是……”,本来费洛想说这是人间地狱,但一想到这里以后就是朱以海的地盘了,便把要时候的话给咽了回去。不过脏归脏,这里的人貌似还不少啊,四周那些熙熙攘攘的围观人群,这些未来有可能都是他的信徒呢。
“前面就是卫指挥所的衙门了!”侯德榜指着前面一栋宏伟的建筑说道。这栋建筑在安东卫之内有一种鹤立鸡群的感觉,一看就知道不是平常所在。
自己的前世有句俗话,走到一个不熟悉的城市,最高最好的房子,不是银行就政府。看来这句话放在什么时候都管用啊。这通州卫城内,基本都是低矮破旧的房子,只有这卫指挥所衙门倒是格外的光鲜亮丽。
到了地方,侯德榜的任务自然也就完成了,他拿了银子,径直欢天喜地的去了。那锭银子看起差不多有三两呢,足够自己一家人过活好几个月的。
接下来接见卫所里那些百户、总旗、小旗等工作朱以海当然是不会出面的,自然有徐正耀自己去一一应付了。朱以海现在最急的事情是了解一下这个安东附近的地形和海岸情况。按照朱以海的计划,在拿下通州卫之后,初步的工作就是先建设一个简易的港口,以便于以后自己的海军和商船停靠。
另外这个卫所现在这种状况肯定是不行,接下来卫所状况的改善、卫所住宅区的改建、各类工厂的建设、各种公共设施的建设、基础设施的建设、简易码头的建设等等。这些东西就如同一张蓝图,一点一滴的逐渐朱以海脑子里成型。
此外在通州城外有多达几千亩之多的荒地。现在正值冬季,属于万物凋零的季节,不过那薄薄的积雪掩盖不了朱以海内心的希望,城外那大片的平整的抛荒地可是足足有好几千亩,如果自己能招募到足够的流民,那些田地就预示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丰收之地。
朱以海环视了一眼荒凉的四周,忍不住一两年苦笑的摇了摇头,这么好的一个膏腴之地,竟然被之前的那些大明官员们活生生的给弄成了人间地狱一般,简直就是暴殄天物啊。而且在海边还一条极好的发财之道,那就是煮盐。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紧邻这海边,如果不煮盐生财的话,那都不对不起自己穿越来大明这一趟。只不过这煮出来的海盐如果要贩卖的话,还真是有点麻烦。因为这明朝实行的是盐引制度。
这盐引就是自宋代以来,历朝历代朝廷实行食盐专卖,也就是我们后世所说的“国家垄断”,贩卖食盐的盐商,必须要得到朝廷所发的食盐运销许可凭证。到了明朝之后,由于北方的边关缺粮食,如果是光靠政府输送的,所花的代价又太大,所以从洪武三年就开始执行开中法∶也就是以盐为中介,召募军需,各地的商人自动向边关贩卖军粮、马匹等各类军需物资,然后再从各个边关的守将门手中换取他们手中的盐引,这些商人拿到盐引之后,再去各地的盐场购入食盐,贩卖到全国各地的百姓手中。可以看出,这盐引制度当初很好的起到了鼓励商人向边关输送军需物资的作用,但是到后期﹐随着大明王朝的日益破败﹐无论是大明自家的皇室,还是依附与朱家王朝的宦官﹑贵族﹑官僚们,他们意识到了盐引中所存在的巨大利益﹐便纷纷向皇帝上奏讨要盐引﹐然后再转卖于那些大盐商﹐从中牟取暴利。这种现象,在当时的大明朝被称之为占窝。到了明末,由于国库日益枯竭,到最后连军队都养不起了,朝廷更是加大了盐引的发放力度,想要以此来改善国库枯竭现状。于是乎这种现象就愈演愈烈﹐极大破坏了开中制度﹐虽然说政府从中也得到了一些收入,但是卖盐引所得,却是十块中的九块落入了那些贪官污吏的口袋里。
由于自古以来,食盐就是朝廷专卖,所以价格一直也都是高居不下。一名盐商在盐场的收购价大约每斤食盐在四到五文,但是他们买给老百姓的时候却是一斤高达七八十文,这一转手就是十几倍的利润,真的是比抢钱还要来的快呀。当初就有位伟人说过,那里有压迫那里就反抗,有朝廷贩卖的公盐,就有私人贩卖的私盐,自古以来,由于这种不合理的盐业专卖制度,造成盐价的虚高,普通的老百姓要吃上盐,就花出极高的代价,这在和平时期还好,一旦遇上灾荒之年就有点受不了,但是盐又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总得吃呀。于是贩卖私盐这个行业就产生,而且你国家对盐业专卖管理的越严格,盐就越贵,买私盐的人就越多,这样买私盐的人就更多了,贩卖私盐所获得的利润就越高,这是一个商业上的客观规律。也正是因为那些大盐商们贩卖的公盐太贵了,造成很多贫困的家庭根本就买不起,但是长期不吃盐可是会全身浮肿的,所以很多心眼活络的人就开始私自煮盐,然后私自进行贩卖,由于他们省去了国家税收这道门槛,所以私盐往往比公盐要便宜许多,于是那些买不起的公盐的贫苦百姓们就更乐意去买那些价格便宜的私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