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9章 置身事外(第 3/4 页)
李恪对长孙无忌拱拱手,又开口说道,“至于,其他几名将领,本王接触不多,不易多做评价,很难说出他们谁适合做行军统帅!”
李恪这次抱定了打死不参与的目的,才会这么搪塞。
其实,这几个人选之中让他确定行人统帅的话,他第一个会选择苏定方,因为历史上的记载,苏定方可是百战名将,他一生从没有打过一次败仗,可见他的统军能力;其次,他会选择李道宗,这名宗室名将为大唐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他的能力,威望足以担当重任。
“殿下就真的没有适合的人选吗?”
房玄龄开口问道,他通过房遗爱的口述对陆军学院的情况了解的很清楚,通过房遗爱举止和表现,他很清楚李恪心里肯定有何事的人选。
“房相,恪真没有合适的人选可以举荐!”
李恪诚恳的说道。
其实,在这四个人选之中,苏定方和李道宗两人只是一种装饰,大家自然而然的忽略了两人,大家讨论最为激烈的是李绩和柴绍。
因为,李绩是太子党一系的人,是长孙无忌手下的军方人物,太子党一系全力举荐李绩,说李绩在朔方戍守多年,熟悉吐谷浑的军备和战斗力,他又是大唐立国的名将,有资格担当大任;而李泰的东王党自然不想看到太子势大,便极力阻拦,说李绩在长安已经编练新军三年,可这三年的时间新军的战斗力依旧低下,难以在此大战中担当重任,这足以证明李绩的统兵能力一般,不能堪当行军总管的职务。
除此之外,房玄龄没有标明自己的态度,萧禹根本就不支持李绩出任行军统帅,魏征也是沉默不语。
这样,反对和支持者人数相当,李世民也左右为难,政事堂的众人之中难以达成一致意见,他认为这已经说明了李绩能力不足。
再者,通过王珪和萧禹等的反驳,李世民心里虽没有说什么,但对李绩编练新军三人,新军战斗力低下,难以一战的情况很是不满,他觉得当年侯君集用了四年就训练出了一支可以打败突厥的铁军,而且还是在大唐最为困难的时候,现今你李绩训练新兵已经三年时间,大唐用雄厚才财力支持你,你倒是连侯君集训练的铁军的一般战斗力都没有,李世民这么一想,就觉得很气愤,这次使得他对两方的讨论没有发表自己的意见,但大家讨论难以达成共识,他便下令王德将李恪召集到两仪殿议事,想听听李恪的见解。
其实,李绩的练兵能力还是有的,但跟侯君集相比,自然弱了几分。
还有就是,当年打败突厥,主要依靠的是并州和幽州铁骑,大唐新军只是协同作战而已,而这次则是以大唐新军为主,北府铁骑协同作战。
所以,李绩也不敢保证自己训练新军的绝对战斗力,才会被大家误会。
李恪的表现明显就是想置身事外,不参与这一战,这点就连李世民自己也看得出来,但是他自己也知道在这件事情上不能责怪李恪。
因为,以这次大唐跟吐谷浑的一战争情况,李恪才是最适合的主帅,可他心里也不想李恪参与这次战争,他不想李恪的军功太过耀眼,想将李恪安置的太原让他沉寂一段时间。
所以,他也清楚这是李恪在向他表达自己的不满,表达自己的委屈。
“关于主帅的人选就先放放吧!你们说说备战的问题吧,大唐给出多少兵马,该准备多少粮草辎重!”
李世民开口说道。
“吐谷浑是游牧民族,下可放牧,上可上阵杀敌,而这几年的发展使得他们的控弦之士达到了四十万,大唐想战胜他们,总兵力不低于四十万!”
侯君集开口说道,他是兵部尚书,这些问题他是最清楚,李世民一问,他自然要第一个说话。
“四十万?”
李世民也开始沉吟不已,“那需要多少粮草?”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