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关于文字的讨论!(第 3/4 页)
“这个问题吗,就比较复杂了,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咳咳……说了半天,真有点口渴了!”
“羽哥,稍等,我这就去泡茶!”
为了满足求知欲,李岩立刻行动起来,点燃了红泥小火炉,烧水、沏茶,还亲自给端了过来,殷勤的不得了呢!
薛羽连喝了三杯,这才慢慢的讲述起了,文字简化的历史,以及中间出现的问题……
夏、商、周时期,实行的是分封制度,在中华大地上有无数的大小诸侯国,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习俗、文化,以及属于自己的文字!
那个时候,同一个字,可能有几十种、甚至上百种不同写法,彼此又互不相认,交流起来非常困难。
不过吗,有一弊,必有一利!
文字的写法繁多,其变化的空间也大,同样一个字,由不同的人书写,可能多写两笔,也可能少写两笔,进而衍生出一种新的写法!
反正文字没有统一的标准,谁也不能说,新出现的写法就是错的,只能说又多了一种写法!
人都是有惰性的,一个字能少写两笔,就决不会多写两笔,因此随着写法不断变化,文字结构也在逐渐的简化,认识、书写起来也就更容易了。
之后始皇帝横空出世,兵吞六国,统一天下,进而统一了度量衡、统一了文字!
从此以后,全国各地的百姓们,固然生活习俗,说话口音有异,却使用着同一种文字,交流起来毫无问题,国家随之凝聚成一个整体,想分也分不开了!
始皇帝统一文字,固然是功德无量的事情,可是有一利者,也必有一弊,文字有了统一标准,其变化性也就减小了。
比如一个‘馬’字,爷爷写是十笔,儿子写是十笔,小孙子写肯定还是十笔!
如果小孙子突发奇想,把‘馬’字少写了两笔,那就是错别字了,就会受到父亲、爷爷的严厉纠正,没准还会打几下屁股,而后乖乖的恢复十笔的写法!
如此一来,文字结构难有变化,简化起来就更难了。
话又说回来了,文字简化是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虽然放满了速度,却并没有停下来!
秦汉以后,人们为了书写方便,还是自然而然的简化着一些文字,被称之为‘俗体字!’
比如六朝时期一些碑刻中,就出现了不少俗体字,隋唐时期就更多了,以至于影响到著名的书法家,如欧阳询、颜真卿的书法作品里,就有很多俗体字!
由此可见,文字一直在简化着,只是速度非常缓慢,而遇到最大阻力呢,不是不识字的人,偏偏就是那些读书人!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