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七章 风雨欲来(第 2/4 页)
在陶窑每天都施水,然后等待它自然阴干的过程中,这些来到新家的众人也没有闲着。
一部分人由那四个女人带着,继续制作小型的陶碗陶罐。
而王伟,则是挑选了自己可信的族人,教他调配制作陶缸的坯料。
陶缸的坯料调配好了后,还需要像和面那样和泥,在案板上不断的揉捏,摔打。
一天的时间下来,王伟的两条胳膊感觉都不像是自己的了,稍微用力就酸痛难忍。
活好的泥需要用树叶或者兽皮密封起来保持水分,等到次日,王伟就开始捏缸了。
在没有机器挤压的时代,陶缸的制作就像是挤牙膏一样,做好并不复杂的缸底后,再将陶泥搓成长条,沿着缸壁一层层的垒上去。
缸壁是否圆滑只能靠着肉眼来观察,每一块陶土是否连接紧密,只能靠着经验来琢磨。
辅助的工具只有一根稍带弧度的方形木棍。
也因此,想要培育出一个能够独自捏出陶缸的工匠都是很困难的事情。
正因为这个原因,制陶一行才有了陶碗陶盆只三天,陶缸重器需三年的说法。
王伟的技术是根据手环学习的,同时学到的,还有手感,经验等看不见的东西。
所以,在他的努力下,仅仅一天的时间,两个一米高的大陶缸就被捏出来了。
陶缸的表面非常的光滑,经过训棒的捶打,看不出来任何指痕的存在。
缸壁厚薄均匀,这样烧制起来,最不易发生受热不均而产生裂纹。
跟着王伟学习的族人看着王伟举重若轻的模样感觉十分简单。
但等到他们自己上手的时候,才发现有多困难。
一整天下来,捏出来的陶缸根本没有上训棒校正的机会。
要么厚薄不均,厚的地方足足有三四公分,薄的地方还不足一指。
要么就是圆缸被捏成了扁缸。
总而言之,他们一天的劳动成果全部白费,这些浪费的材料需要重新揉练才行。
王伟并没有责怪他们,而是将他们留了下来,继续捏缸。
浪费材料不可怕,但手上的活不能停,要用时间换取经验。
争取半个月内,能够捏出来一两个勉强能用的陶缸。
而经过这几天的阴干,陶窑的蜃灰也算是凝固了。
窑内用来支撑的模板木柱都开始拆除。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