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8章 实力坑人(第 2/4 页)
像机械,天文这些小道,对于普通的进士来说,简直是闻所未闻的天书。可李逵说的,似乎能解决水运仪象台最大的缺点。毕竟,冬天谁也不能保证铜壶的水不结冰,而且天冷,对于木头的齿轮也有很大的麻烦。
李逵比划道:“吊起一块坠子,计算好重量,然后用铁链拉起来,以坠子的重力牵引着仪象台的齿轮运动。等到坠子快落地的时候,再次让人拉起来。这样,岂不是一天就能让一个人来拉一下铁链,就能做到了所有的维护呢?”
苏颂所有所思的顺着李逵的思路想下去,频频颔首道:“这样一来,水力仪象台就不用那么笨重了。”
“不仅不用那么笨重,还能建造在高台之上。学士,您想一想,如果……我是说如果,大宋的皇城内有一座,不对,是两座高楼。楼顶上都有两个仪象台为基础的冕钟,能够精准记录时间。那么内城的百姓是否能随时随地看到一天之中的时间?”
这些都是能够解决的方案。对于李逵和苏颂来说,都是一点就通。
李逵自然不用说了,城市大钟知道不?
看过没有?
照葫芦画瓢总会吧?
尤其是机械部分都已经解决完了,只要外观改动而已,如此简单的事,还能立功,他岂能放过?
尤其当李逵提议:“学士,我们还能用薄纱制作日冕的样子,按照十二时辰用指针标识出来,就算是夜晚,也能用火光将仪象台的刻度让人一目了然。”
听到这里,老科学家苏颂腿脚不酸了,腰杆也挺拔了,浑身充满了干劲。
李逵的提议,简直就是颠覆了以往太史局制作的所有仪器只能自娱自乐的狭隘功效。非专业人士,连看都看不懂。但李逵却建议,将难懂的仪象台转为民用的建议,这样一来,岂不是各地州府只要有钱,都要建一座?
苏颂心头热乎乎的想到:“那老夫的功德碑,岂不是要遍布大宋全境?”
“人杰大才啊!”苏颂年纪大了,对仕途早就没了追求。他如今还是观文殿大学士,这是给宰相的殊荣。皇帝也没有剥夺的意思,显然是准备将他放在京城养老了。但毕生的爱好,对他来说,却不能丢。关键是,要是此楼起来,岂不是自己要名垂青史?
可他也纳闷,为什么李逵要说两座仪象台?而不是一座?
苏颂疑虑道:“为何要两座?”
仪象台花费了大宋三十万贯的钱财,而且还有十几个人日夜不停的维护。可要是建造高楼,两座仪象台,岂不是要靡费百万?
“学士,要是建一座的话,在宣德门外的空地上就成。可关乎皇城安危,怎么能让此高台建在皇城之外?”李逵振振有词道:“可是皇城之内,布局都是按照御道来走的,突然多了一座高台,让人颇有突兀之感?以前的水力仪象台倒不会,因为太矮了。可要是建造一座十丈以上的高台,就不一样了。看着不舒服。”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