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和稀泥(第 2/4 页)
范纯仁是长者,也是德高望重的老臣。
他都持有这种想法了,其他人恐怕持有同样想法的人很多。一旦大宋受到天灾人祸,百姓受到蛊惑,这样的朝堂如何能够平定天下百姓的怒火?
知道想要说服保守派很难,可是苏轼决定试一试,他张口道:“尧夫兄,子瞻愚钝,天下局势我不得而知,大宋是否四海靖平,我却有点想法。”
“这不重要。”范纯仁一反常态,面对苏轼,他没有装的必要。大家都是熟人,谁不知道谁啊!
他指了指街道两边观望朝廷钦差的百姓,对苏轼道:“百姓离开了土地,还有工可以做,都一样能够活下来。你我都明白,我大宋强大的原因不是因为土地广袤,更不是因为军队强大。而是因为大宋的商品是天下最好的商品,大宋的工匠是天下最能干的工匠,大宋的商人是天下最为有远见的商人,凭借这些,我大宋才有立于不败之地的资本。动摇王朝根基的粮食问题,大宋也没有。大宋这几年的粮食储备一直在增长,折腾,真的很没必要。”
“大宋的大户兼并土地,大都和官宦有关,如果要压制大户,就是压制官宦,你我都明白,官员都不满了,百姓满意有什么用?大宋幅员广袤,官员几十万计,百姓亿兆,如果让官员不满了,这天下的百姓谁去管理,靠着你我这些享受朝廷厚禄的高官吗?”
“到头来,还是一团糟。轻者动荡,重则损坏社稷之本,牵一发而动全身呐!”
说到这里,范纯仁双手一摊,苦笑道:“你做不到,我做不到。君实是个实在人,他也想做好事,把所有的事都揽在身上,可是你也应该听说过,他是被累死的。才两年都不到,就被累死了。所以,发现积弊,就像是看到了脓包,不要急着去挑破,万一挑破之后恶化而亡,还不如静静的看着,说不定哪天……好了呢?”
苏轼气地鼻子都歪了,可是想要说服范纯仁,还真的没多少办法。
他曾经也是保守派中的一员,虽然有点标新立异,特立独行。但总没有改革派那么激进。
保守派的一套做法,苏轼这么聪明,能不明白?
太激进了,社会矛盾没出现,朝堂矛盾就出来了。大宋,太大了,一旦引起政局不稳的状况,百姓安居乐业又什么用?
唐朝是强大,但是强大的唐朝还不是死在了自己的手中?
唐朝是死在了百姓的不满之上吗?
不是。
唐朝是死在了官员的不满之上。割据,不过是表象而已。
保守派是以史为鉴,并非是故意软弱无能。他们和靖康之耻的投降派有着本质的区别,如果是眼下,辽国打过来了,司马光等人也不会妥协,立刻会变成强硬派。
别说范纯仁了,苏轼当年连和司马光吵架都没有吵赢。就连能力卓绝的章惇,当年庭议的时候,屡次败北于保守派之下。最后一次御前辩论,章惇赌上了一切,却最终以惨败收场。最后改革派成为失败者,在朝堂一蹶不振,开始了被贬谪的经历。
别以为保守派一点本事都没有,他们都很聪明,而且说出的道理,让人无法辩驳。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