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六章 奇葩的面试(第 3/4 页)
众人的回答也是五花八门,有人觉得王业是想了解一下大家是生活习惯,是大手大脚还是勤俭节约,于是就回答说乘地铁公交来的。
有人觉得王业是想了解大家居住的远近,就回答说步行过来的,才用了几分钟。其实她住关外,乘地铁过来都要将近一个小时。不过这个问题也好解决,大不了入职后搬到附近来住呗。
柳若眉是9号,她老老实实地回答:“我是9点钟从鹏城大学乘坐出租车过来的,用了35分钟,9点40到了公司。”
这个答案让王业比较满意,其实住哪里用多久他都不在意,但是柳若眉的回答简短,各种信息明了,让人一听就明白她住哪里、几点出门、路上用了多久、而且预留了一定时间。
这就是说话的条理性和思维的逻辑性。
做秘书工作,这两点是必要条件。王业不动声色地在表格上,9号的后面打了个对勾。当然,这第一个问题,不光是柳若眉回答比较好,还有另外三人的号码后面也是对勾。
第二题,就有点难度了。
“如果让你清理鹏城所有小区住宅楼的窗户,你会收多少钱?”
听完问题,台下的人都懵了。这是什么鬼问题,谁会知道鹏城一共多少小区多少住宅楼,而且清理窗户怎么收费,大家也没人知道啊。
这个问题,王业给了大家两分钟思考时间,不用按顺序发言,谁想好了就先举手回答。
不到一分钟,3号就举手抢先回答道“我每扇窗户收10块,鹏城应该有一百万扇窗户吧,能收一千万。”
王业不置可否,只是微微点了点头,但他在表格上三号后面划了个叉。
柳若眉思考了两分钟,举手发言道:“我会先制定一个收费标准,例如低空作业,没扇窗户收费10元;高空作业,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收费30元。然后统计出鹏城共有a扇低空作业的窗户,b扇需高空作业的窗户。那么收费就是10a+30b。”
王业有点惊讶了,他这个问题其实是有一定的迷惑性的。问题的关键根本不是鹏城有多少窗户能收多少钱,谁会关心这鬼东西。问题的目的是考察回答者做事的风格是否有条理性,拟定的方案是否具备可执行性。
这个看起来柔柔弱弱的小姑娘,有点让他刮目相看了。
不过才两个问题,还不能确定什么,继续面试下去。
第三个问题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