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第二十七章 新电影立项(第 1/4 页)

    第六代导演在国内基本为‘地下’或者没什么人看,为什么却能在国际电影节上屡屡获奖?

    全世界电影节有好几百个,大小不论摊下来,一年下来一天一个都不止。

    所以,只要片子不是很糟糕,不怕搭上路费报名费,影展报得特别勤,总会撸到奖的…

    这个是真的,帅导的《闯入者》欧洲三大全都报名了,只有威尼斯电影节接纳了他…

    第六代如果将其视为松散群体的话,整体风格还是偏艺术电影的,比较合影展口味。

    至于东西好不好,很难讲。

    即便是三大,因为是评审团制,所以也难免出些个怪胎。

    比如王全安拿了柏林最佳编剧银熊奖的《团圆》,剧本真心烂出翔…

    除了基本的艺术性,还有国际电影节的运作体系和权力机制,它们有不停发掘中国电影的内在需求。

    世界电影市场已被好莱坞统治多年这是个不争的事实,欧洲电影节的意义在于,它建立起一个用来保护所谓‘艺术电影’的体制。

    这个体制的基本立足点,其实还是传统的欧洲艺术电影,但同时,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它也在尽力拉拢来自第三世界的电影新兴国家,借此保持和好莱坞的平衡!

    你可以说这个体制是在对抗好莱坞,但它也非常依赖好莱坞,双方是一种很微妙的互补。

    如果按地域来分,出现在欧洲电影节上的电影,总是以下三类:最主流的一类就是来自欧洲本土的艺术电影,其次是半好莱坞的北美独立电影,再次才是来自亚非拉的第三世界电影,亲疏一目了然。

    一般来说,小国艺术电影经常比好莱坞大片更依赖海外市场,而欧洲电影节在小国艺术电影的全球推广网络中处于枢纽地位。

    于是,来自第三世界欠发达国家的电影只有让自己看上去越来越像欧洲传统艺术电影,它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也许它并不想这样,或者没有意识到是这样,但欧洲电影节在建造艺术电影经典殿堂时拥有的无与伦比的话语权,让这些演变成了潜移默化的事实。

    所以,后世,中国电影不再依赖海外市场之后,很多电影人再也不拍欧洲式的电影了!

    你拍了,除开那一小嘬人,也没有人夸奖你,何必呢?

    目前电影行业的变化很明显,拿奖固然是一个很好的因素,但是否对市场流行的胃口,是否能让人花钱,这才是核心。

    拿奖的导演,如果不能为主流意识所认同,不能为市场票房所认同,再拿奖也只是供起来的份,甚至反而悄无声息…

    说到底,第六代导演面临的时代不同,观众可消费的选择更多了,对于电影娱乐性的要求更高,这与电影行业本身对艺术性的追求是有一些冲突的。

    《红高粱》那个时代,群众没啥选择,有个拿奖的片子就当个大事看。

    -->>(第 1/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最近更新 我在直播间窥探天机 重燃青葱时代 我的异能悠闲生活 舔狗反派只想苟,女主不按套路走! 港片:你洪兴仔,慈善大王什么鬼 华娱从男模开始 讨逆 修罗剑神 刚准备高考,离婚逆袭系统来了 大医无疆 牧者密续 至尊战王 大国军垦 那年花开1981 女总裁的全能兵王 重回1982小渔村 1979黄金时代 超级修真弃少 盖世神医 国民法医
最多阅读 捞尸人 慢性沉迷 仵作惊华 顶级诱捕公式 雪意和五点钟 丹霄万里 理我一下 漂亮朋友 好运时间 小蘑菇 黑天 白色口哨 斗爱之冠 刺青 病态占有 离婚后前妻成了债主 还债 魔种降临 薄荷酒 盖世神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