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章 扩编与机械化之争(第 2/3 页)
“兵工厂现在已经解决炮弹引信质量的问题。虽然因为刚刚开始投产,产量还不高。但随着生产能力的扩充,产量会逐渐提高。张镇华跟我保证过,最迟今年年底,明年年初可以生产出两万发七十五毫米山野炮弹,三七平射炮弹三千发,以及千余发一百毫米榴弹。只是一百毫米以上的重炮弹一时还无法生产。”
“老郭,你抽空去找一趟陈龙,让他从曰军战俘之中给你挑选一部分教官。我想对于第四师团这帮大阪兵来说,在下煤矿做苦力的生活,与拿着津贴相比,我想炮兵教官、装甲兵教官还是好找一些。”
“对于这部分教官要既要大胆的使用,又要严格控制。钱,就从情报部的经费中。暂时给他们一些好的待遇,以解决我们技术人才紧缺的现状。但有一条,要严格的保密。不该让他们知道的绝对不能知道。”
“下周,中央从关内各根据地中抽调的第二批三百余名干部、一百余军工人才就会抵达。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从疆省调过来。这些人中有在疆省学习飞行的几名飞行员和一批导航人才,还有部分炮兵专业。”
“如果这次总指挥渡江能够与江北谈拢,开辟一条从萝北经江北、外蒙到延安的空中航线,至少我们可以打通与中央的空中联系。这样,我们在调配干部就方便的多了。”
郭邴勋闻言点头道:“是啊,马其昌昨儿还和我说他那点能耐也就教教山野炮,这么多的重炮他实在有些力不从心。有了中央选拔过来的人才,我们可以解决很多的问题。不过中央选拔过来的炮兵人才并不多,还无法解决全部的问题。”
“能从我们在莲江口一线俘虏的那些曰军中选拔一批教官是好事。但这事是不是有些不太妥当?如果这些人玩什么花样的话,耽误我们宝贵的时间不说,还会在战场之上误了大事。是不是由总指挥出面,从江北聘请一批炮兵教官?”
杨震却是摇头道:“江北在作战之中更注重火炮的数量,对炮兵技术并不怎么在行。我曾看过情报部队参加过诺门罕作战的曰军战俘审讯记录。在诺门罕作战之中苏军更注重的集群火力覆盖,单炮的射击精度很差,而且炮火准备时间很长。”
“而且对于炮兵工事的构筑,他们对防空并不是很重视。他们有数量庞大的航空兵,我们没有这个条件。火炮掩体,不仅要防炮,更要防空。”
“还有,我们手头上除了少量法德火炮之外,大部分都是曰式火炮。相对于江北来说,想办法从曰军战俘中挑选一部分为我们所用,会更适合我们眼下的情况。最起码在火炮的通用姓上会更好一些。”
“我们没有江北那么多的炮弹,他们那种打法我们玩不起。在群策山一线缴获的十万发炮弹消耗干净,我们的炮兵几乎就哑了火。小鬼子打法虽然有些吝啬,但还是比较适合我们眼下的情况。”
“而且我对他们也不放心。我们要面对的不单单是关东军的情报部门,苏军的内务部和格鲁乌,我们也必须重视。我不想我的部队中再出现一个陈绍斌来。抗联三路军前总司令的事情,绝对不能出现在我们部队中。”
“我们与他们的关系除了相互利用之外,就只有正常经贸的往来。这些人翻脸比翻书还快,一旦我们危及他们所谓苏维埃的利益时,他们会毫不犹豫的将我们出卖。还是那句话,既要用也要防。”
对于杨震的话,郭邴勋沉思了一下道:“也好,我让陈龙尽量想办法从曰军战俘之中挑选出一部分可以能为我们效力的人。不过司令员,对于成立机械化旅的事情,你是不是在考虑一下。那些战车,我在法国接触过,结构极为复杂。都是油老虎不说,相当一部件损耗也大。”
“对那些损耗的部件,我们自身没有生产能力。所需油料更是全部依靠缴获,来源渠道极为有限。曰式战车使用的多是柴油,除非我们向江北外购,否则单靠我们手头缴获的那部分柴油,连最基本的驾驶训练都完不成。”
-->>(第 2/3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