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六二章 被冷落的活字印刷(第 1/4 页)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
陆宰三人只是看了一小段,便神色大变,惊讶非常,好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
三字为句,简单明了,朗朗上口,幼童背诵甚是方便。而且简短的字里行间,典故和道理十分丰富,教育意义不言而喻。
不过片刻,三位饱读诗书的先生便对《三字经》大加赞赏,认定是幼童启蒙的上佳读本,比之《千字文》更胜一筹。
对于《三字经》的来历,他们更无半分怀疑,毕竟以前从未见过。徐驸马说是从蜀中得来,他们对此深信不疑。
盖因其中有“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这样的字样,苏洵乃是蜀中名仕,文学大家,素来受人敬仰。
将其事迹编纂其中,作为后世学子学习的楷模,可见蜀人对苏洵的敬重,合乎情理。
如此与时俱新的人物在其中,自然说明此文乃新近编撰,几位先生对编者更是多有敬佩。
然而问起来徐还只是说偶然所得,已经不明编者身份,无从查证。
见到几人遗憾神色,徐还暗自摇头,为了减少不必要的怀疑,他已经将很多发明的知识产权送给旁人。
-->>(第 1/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