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三十九章 迎敌(第 2/3 页)
起来!”
“起来了,走!”军
官们的催促下,停在山脊上的骑兵纷纷起身,往数十里外的那处小石城进发。望山跑死马,这一走便是两三个时辰,直到深夜,夏部才进至小石城,瞧着城门大开的石头堡垒,横七竖八的尸体,干涸的血迹,在萧瑟的山风吹佛下,甚是惊悚。
“进,布防!”
一挥手,夏部快速占领了小石城,城内竟伏尸处处,俨然便是一座死城。“
闻贼每破一城,即屠尽其城而毁之,大人,依标下之见,奥斯曼诸贼素无大志,此流寇之为,不足为惧。”
进了城,瞧着部下们正在搬弄尸体,夏国相从容笑道:“听闻贼寇中有一人,名叫切笛。此
人不好酒色,脱粟粗粝,与其下共甘苦,性子又坚韧不拔,屡扑屡起,颇受贼众的用户,此人倒也不可小视。”
“切笛,此人标下也有所耳闻。”
“不过一个蠢贼,成不了大器。”
关宁军将领们议论声中,清理了尸体,深夜时在这座名叫塔拉的小石城,扎营休整,还大咧咧的生火造饭。然而,关宁军的战斗力,远没有夏国相想象的那样强,以战斗力而言,关宁军优于关内镇军,却远不如辽军各镇。自
从马城在开原起兵以来,麾下辽军连年征战,是硬生生打出来的无敌雄师。然而关宁军龟缩宁锦一线,打过什么像样的大战么,并没有,这支关宁军是吴三桂花费心血打造,却未曾在长期的战争中,经过检验。
关宁子弟不缺作战意志,装备也足够精良,却未免缺了些韧性,从未打过决死之战。夏国相太高估自己的实力。敌情不明便孤军深入,是其根本的战略失误,暴露其目光短浅的弊端,或许这是大部分旧辽军将领的通弊。“
贼众,聚集于巴格达。”
-->>(第 2/3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