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第四百二十六章 上位者(第 2/2 页)

    那林丹汗是何等人物,也不生气,忙也起身笑道:“二公子是豪爽人,南征北战的也没空亲近,今日能与二公子把酒相欢,本汗欣慰的很。只是酒量浅,不敢多喝,明日也要早起,这么着,咱一杯到底,如何?”

    马熠虽有心找岔却不能不听,马城稍微劝了两句,两人顺水借势共同碰了一杯。林丹汗亮起杯底,向众人照了一照。杯来盏往,觥筹交错,众人谈谈说说,几句闲话过后,马熠只得悻悻的罢了也不好当场发作,林丹汗许是自知理亏也不多言,转而夸赞起这楼外楼的美酒,口感醇美。

    众人碰了,一饮而尽,一同赞起这出自京畿沧州的上等沧酒,果然是名副其实的一等好酒。

    马城喝惯了后世的白酒,如今对这北地沧酒也有些着迷。

    大明朝流行的好酒不是低度米酒,也不是所谓的蒸馏酒,而是黄酒,开原就有蒸馏酒不过是用来给伤口消毒的,反复蒸馏后度数可以高达六十度,接近于酒精的浓度了,大明朝是没有人喝白酒的,大明朝的白酒叫烧酒,据说是元时蒙古军队征战阿拉伯带回来的技术,比传统发酵酒多了一道蒸馏工艺,可以将酒精度提升到五十度以上。

    李时珍就在《本草纲目》中说:“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人甑,蒸令气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

    说什么穿越众蒸馏白酒发家致富,也是可笑到极点了,不妨去翻一翻本草纲目。

    并且蒸馏酒不可能在古代流行,因为黄酒才是中原王朝真正的国粹,虽然早在元代就已经出现,但其实烧酒这一事物,长久以来都只是西南地区的支流文化,未曾登上过大雅之堂。一直到清朝,中国酒文化的主体,仍然是黄酒,比如花雕酒、女儿红、状元红、竹叶青,都是当年享有盛名的黄酒。

    所谓北酒,指的就是北派黄酒的代表,沧酒,这种酒产于河北沧州,从宋代兴起,到清朝乾隆年间,风行了八百年。那时候,沧酒在整个中国的酒业中居于支配地位,上至宫廷贵族,下至贩夫走卒,燕赵豪侠,梁山英雄,喝的应该都是沧酒,可以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国酒”。然而后世已经没有几个人还记得河北“沧酒”的盛名了,甚至连酿造工艺都已经失传。

    这真的是挺悲哀的一件事情。黄酒和白酒,就味道而言,前者温和醇厚,后者辛辣刺激,就现代人的饮食习惯来说,无疑前者更加健康,也更符合中华儒家文化的中庸之道。但今天,作为传统国酒的代表,沧酒已经湮没无闻。当然,直到清朝,即使沧酒已经没落,白酒也还没有说话的份。

    烧酒,也就是今天的白酒,直到清末年间才开始在下层民间流行开来。流行的原因,据考证,主要是清末民国期间,战争日渐频繁,人们喝不起黄酒了。黄酒需要用粮食酿造,战争期间,饭都吃不饱了,哪里还有余粮来酿酒,所以价格贵的一般老百姓只有咽口水的份。

    而曾经的国粹黄酒文化,后世已经少有人问津,这何尝不是一种悲哀。

    因此在马城看来,想在大明朝酿造蒸馏酒赚钱,就好比让明朝人改吃法国菜,让黑面包成为明朝人主食那么滑稽可笑。尝一口白酒就迷恋上了么,嘉靖皇帝倒是干过这件事,闲极无聊的皇帝找了两个酒量好的人去皇宫斗酒,结果两个人都喝死了,喝的就是高度白酒。

    看清爽的小说就到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最近更新 刚准备高考,离婚逆袭系统来了 华娱从男模开始 我在直播间窥探天机 重燃青葱时代 港片:你洪兴仔,慈善大王什么鬼 讨逆 盖世神医 舔狗反派只想苟,女主不按套路走! 牧者密续 那年花开1981 1987我的年代 修罗剑神 混沌天帝诀 1979黄金时代 大国军垦 至尊战王 巅峰学霸 女总裁的全能兵王 国潮1980 超级修真弃少
最多阅读 顶级诱捕公式 慢性沉迷 谁把谁当真 上瘾 专属深爱 温柔予你 仵作惊华 他喜欢你很久了 偏执狂 温香艳玉 夜行歌 当年铁甲动帝王(重生) 最后一只瓢虫 偷香 刺青 丞相不敢当 娇瘾 宠她 魔种降临 不循(重生)